🌟 品或补品,把身体调节成碱性体质。殊不知,人体原本就有着精确

的调节系统,不同的食物并不会改变血液中的pH值。

可就是这样,数以亿计的人都被它的科学外衣给迷惑了,对酸碱体

质理论深信不疑。有人为此散尽家财,更有人为此丢了性命。

可是冷静下来你就会发现,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的理论,恰恰是

枉顾了真正的科学。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化学,酸碱的分类

也不过是化学中一个寻常的概念。若是我们能够对化学略知一二,

又怎么会上这个并不高明的当呢?

或许,这才是“化学人生”的真谛吧。

第十八章

逝去:永恒的归宿

1. 无言的告别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依靠化学反应而生存的。就你而言,从出生

以来的这些化学物质与化学反应,就已经汇聚出一部书,而这还只

是人类目前知道的这点皮毛中有些许代表性的一部分——事实上,

为了避免文字过于琐碎,有一些术语名词我也未能解释,只能留给

你自己查询。我们有理由相信,生命就是一座庞大的化学熔炉,每

一个生理过程背后都离不开一连串化学物质参与的一连串化学反

应。

近百年来,这个猜想吸引了无数人,大名鼎鼎的“还原论”也与此

有关。典型的还原论者认为,复杂系统可以被分解为各部分的和,

因此把生命解释为化学反应的组合,似乎也无不妥。

然而,虽然生命体的生理过程的确可以解构成一个个化学反应,但

是这些不具有生命特征的原子、分子,究竟是如何组合出一个活灵

活现的生命的?这个问题却成了还原论者难以逾越的鸿沟。

同样,这条鸿沟也限制了人类对死亡的认识——生与死的区别是什

么?或者说,在死亡的那一瞬间,人体又发生了何种化学反应?

甚至这条鸿沟也限制了我的文字,以至于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落笔收

尾。

“矫情!”你用苍老的声音这般说道。

或许是吧,我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描绘了你的一生。三年的时间

很长,以至于我不得不一再拖延交稿的日期;一生的时间又太短,

短到你的故事不得不到此戛然而止。

你的口吻像是有些恨铁不成钢:“老马,这拖泥带水的样子……可

不像你。在二维的主角人物里,甭管是孙悟空还是贾宝玉,也别说

是冉阿让还是斯嘉丽,有一位说一位吧,又有谁像我这样,拥有如

此完美的人生?我的死,难道不也是这完美人生的一部分吗?”

你的声音渐渐有些气若游丝,我知道,是时候该说声告别了。

“且慢,”另一个声音拦住了我,“人的逝去,可不意味着化学反

应的结束啊。”

听声音是个老汉,我立刻明白过来,他就是你的丈夫。

“哎,在你的书中,我也算是个男主角,难道不该也给我起个名字

吗?”老汉似乎有些生气。

我完全没有料到,这场告别仪式会惊起这么多波澜,一时不知怎么

回应。

老汉接着说:“你也真是的,当年知道给我老伴儿起名颜如玉,就

不知道顺便叫我‘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嘛!”

我只得下意识地点点头。

“我跟你说啊老马,”老汉更来劲了,“你给我安排的法医职业我

很喜欢。我老伴儿这一走,接下来的事情你就别管了,我来替你

写。”

好吧,但是也请千万不要写成法医报告……

2. 如玉的心愿

如玉,现在是我来写你亡故后的故事。终于,我也有名字了,就

叫“黄金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帮派大佬的意味?

马良——哦!不,他本名孙亚飞——也是有意思得很,他居然真的

会因为我们这些纸片儿生命的退场而动情。其实他搞错了一件事,

就是我们这些活在书上的人,一旦被创作出来,就不会真正地死

去。纵然你现在已经离开,可是只要把书翻到最前面,你便又重生

了。此刻,那个呱呱坠地的你,那个苦练散打的你,那个初恋相识

的你,全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眼前。不止如此,对于每一个阅读

这本书的人,你都会在他们的视角下度过你的一生。如果说一千个

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你我的人生在不同人眼中,又何

尝不是各式各样的精彩呢?

所以,将我们创作出来的他,又何必为我们而伤感?倒是他作为一

个现实三维世界的人,到了逝去的那一天,可就真的不会复生了。

但他提醒得没错,关于你的离别,我不应该用一份法医报告来祭

奠,那与你的美丽容颜有些太不相称。

一个人的离世,可以有很多意涵。对我而言,“脑死亡”这个词或

许是对死亡最为精确的描述。当脑死亡发生时,脑电图失去了往日

的波澜。这多少有一些复杂。一般来说,失去了呼吸就是最基本的

死亡判断标准,这似乎也是人们对生死之事最直观的看法。你的故

事,以呼吸而始,又以呼吸而终,又恰似走完了一生的循环。

不过,对古人来说,何为生死却未必如此明了,很多文明的葬礼习

俗中都还保留着一些痕迹:将尸体妥善地保存起来,甚至可以为此

不惜一切代价,似乎尸体不腐就代表这人还活着。这多少有些愚

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生命消亡以后,身体腐化的过程也随之

进行,不再能够被免疫系统终止或修复,直到面目全非——反过来

说,不会变化的肉身至少还可以留住念想。

在野外,通过尸体腐烂的程度判断其是否可以作为食物,是每一个

不以纯素食为生的动物都要学会的技能,这或许成为早期人类理解

生死之别的初因。

如今,这个近乎于动物本能的技能,却成为我这个职业必须掌握的

知识,只是远比过去更精确。因此,从你的五官、皮肤、内脏,甚

至是指甲缝中,我都可以看出很多变化。或者说,通过识别遗体上

的特征,我可以推断出死亡发生的时间。这并不奇怪,无论是生是

死,身体中的化学反应总还是不会停止,并且依然遵循一般的反应

规律。

如玉,此刻的你已经听不到我在说什么了。但这也没什么遗憾的,

尽管这仍然属于化学人生的一部分,可我实在找不出多少美好的词

汇来描述这些过程。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曾经无数次写下过诸如尸

斑、尸僵、巨人观这样的术语,我并未对你解释过它们具体的含

义。但你知道吗,我带的那些实习生,在第一次面对真实案件中的

死者时,常常会被吓得呕吐。

对现代人来说,要想让身体保持生前的模样,可选的办法并不少。

老马说的福尔马林如今已不再风靡,但是带有冷冻功能的水晶棺材

就可以让遗体不那么容易腐化。当温度足够低的时候,化学反应也

会减缓。若是用零下196 ℃的液氮封存遗体,那遗体的化学反应几

乎完全停滞。在这种情况下,遗体甚至可以保存千百年之久。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