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可以很好地发挥功能。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生活的地区水
质不佳,身体摄入的氟元素过多,氟磷灰石也不容易健康发育,结
果色素沉积在牙齿表面,形成难看的牙斑,俗称氟斑牙。
更常见的问题来自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你的蛀牙便与此有关。年轻
时练习功夫,你曾经非常自律。然而人到中年,你也想尝试一些新
生活,便开始对含糖饮料爱不释手。残存在口腔里的糖引来细菌在
此繁殖。大量的细菌在口腔中分泌出各种酸性物质,甚至连牙釉质
都给腐蚀了。于是蛀牙也便形成了,更科学的说法是出现了龋齿。
你并非不知道糖分容易引起蛀牙,只是没想到自己的牙齿居然这么
脆弱。但你不知道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组织器官与免疫系
统都已开始退化,这也正是身体衰老的体现。
事实上,在文明出现以前,人类在自然条件下的寿命仅有二三十
年,这也就意味着,为了应对自然界的挑战,人体的各项组织器官
在漫长的生命史中,并没有演化出满足更长寿命的性能。中年以后
的衰退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也不可逆转的趋势。
此刻,你半躺在口腔医院,被麻药局部麻醉的嘴巴说不出话来。虽
然你早已见过比这凶险十倍百倍的场面,但听着口腔里金属敲击的
声音还是有些不寒而栗。为了缓解你的紧张情绪,医生便和你聊起
行医生涯的逸事,谈到牙齿退化的原因。可是不聊还好,一聊你反
倒更紧张了,因为不知怎么就从糖的话题说到了糖尿病。他顺口就
说起,吃糖太多是不良生活习惯,牙坏了还能补,糖尿病才真是麻
烦。这一听,你恨不得此刻就捂住换牙手术做到一半的嘴巴,火速
去查验自己的血糖。
2. 失控的胰岛素
你对血糖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因为你的同事中已有多人患上了糖
尿病,他们自称糖友,常常坐在一起叹息身体衰老的无奈。
糖尿病的外在表现是易口渴且尿频。古代人所说的“消渴症”,按
照现代医学的划分标准,就应当属于糖尿病。之所以叫现在这个名
字,只因出现这种病症时,通过医学监测,发现尿液中的葡萄糖浓
度严重超标。不过,如今在筛查糖尿病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测定
血糖的方式,因为这样的诊断结果更为准确。通常来说,如果一个
人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空腹测量时超过了每升7mmol(相当于每升
血液中1.26g),或是餐后2小时超过了每升11.1mmol(相当于每升
血液中2g),都可以判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本身并没有特别可怕,无非就是食物中的能量物质在转化为
葡萄糖以后,在代谢环节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顺着尿液排了出
去,人体因此会更容易饥饿乃至消瘦。对于想减肥的人士而言,这
似乎是个福音,但事实并非如此。伴随着糖尿病而生的各类并发
症,会让患者处于一种“慢性绝症”的恐慌中,心脑血管疾病、糖
尿病足、尿毒症等一些会让人病亡或痛不欲生的疾病,在糖尿病患
者中都远比普通人群中更高发,而它们都是几乎无法治愈的疾病。
正因为此,糖尿病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让人心惊胆战的疾病之一,
每个中老年人都不敢忽视它。在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接近10%。
可以说糖尿病是一种相当高发的疾病。你的口腔医师说得对,不健
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造成当今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在你的同事中,不乏和你一样锻炼了半辈子而感到懈怠的人,他们
在饮食上的稍稍放纵,在体重秤上得到了最直观的反映。也有一些
同事,因为事业和家庭的压力长期缺乏睡眠,或是过度消耗自己的
体力。这些人里,已经有好几位出现了糖尿病,正应了不良生活方
式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你忧心忡忡的原因。
但你也有些困惑,在这些糖友中,居然还有年轻人的身影,而他们
却是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活力青年,不仅热衷于锻炼,饮食方面也
很规律。
很明显,同样是糖尿病,也有不同的类型,医学上通常用1型糖尿病
和2型糖尿病来指代,但它们也还不能覆盖所有的病例。在糖尿病的
知识地图中划分出1型和2型,只不过是因为人类迄今为止初步识别
出了两个熟悉的路标,剩下的广阔空间却依然还是未知的区域。
与你同龄的那些糖尿病患者,多数因不良生活习惯而患有2型糖尿
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通常较大,所以此类疾病也被称为成年型
糖尿病。让你感到困惑的那些年轻人,患上的实则是1型糖尿病,它
主要和遗传有关。1型糖尿病患者年龄比较小,故而此类疾病也被称
为青少年型糖尿病。
不过,不管是1型还是2型,谈到糖尿病,都绕不开胰岛素这种激素
物质。胰岛指的是胰腺上的一些细胞,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分泌胰岛
素。葡萄糖、乳糖、核糖等物质都会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胰岛素
是身体中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一旦胰岛素的分泌失控,血糖
也会因此失控。
你也许还记得,身体中有很多酶参与到葡萄糖的代谢过程中,它们
共同完成了史诗般的“三羧酸循环”,这是你的细胞获取能量最常
采取的途径。如果说完成三羧酸循环的线粒体是细胞的发动机,那
么胰岛素就是油门,而它的任务就是调节代谢进程,将葡萄糖顺利
地从血液送入细胞,给发动机提供燃料。
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因为遗传因素,胰岛素分泌的绝对量不足,葡萄
糖非但难以进入三羧酸循环的进程,在氧气的作用下转变为对身体
几乎没有毒性的二氧化碳与水,反而误入歧途,采取其他方法代
谢。甚至不只是葡萄糖,就连脂肪也是如此,它们最终都会产生一
类被称为酮体的物质。在正常人体内,这样异常的过程也会发生,
但它只是一些意外的插曲,谈不上显著的危害。可对于1型糖尿病患
者而言,这个过程却喧宾夺主,以至于酮体的浓度会上升到令人中
毒的水平。如果把这种异常的代谢途径比作是燃油在发动机里的不
完全燃烧,那么1型糖尿病患者的细胞在工作时,就如同是冒着黑烟
尾气的故障车,燃油消耗了不少,可车子就是没劲儿往前跑,最终
形成的那些物质毒性还不小。
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情况也出现了异常。不少人在患上2型糖
尿病以前,都曾有过“胰岛素抵抗”的经历。除去可能存在的遗传
因素,摄糖过量是最绕不开的理由。
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逻辑关系,我们不妨就从你钟爱的荔枝
说起。
苏东坡曾经说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过,
东坡居士很可能并没有长时间体验过每天“三百颗”荔枝的口福
——当一个人短时间吃下大量荔枝之后,很容易遭遇“荔枝病”,
患者会因血糖急剧降低而晕倒,甚至休克致死。
和很多常见的水果不同,荔枝的甜味来自于其中丰富的果糖,而不
是葡萄糖或蔗糖。在人体内,果糖可以在酶的作用之下,转化为葡
萄糖并最终为身体提供能量。然而果糖对于胰岛素分泌过程的刺
激,却不需要太多时间。血液中果糖的浓度一旦上升,胰岛就立刻
做出了反应。
于是在这个时间差里,血液中对胰岛素敏感的葡萄糖迅速进入细胞
内开始代谢,血糖浓度陡降,荔枝病便出现了。谁能料想,勤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