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工作内容包括帮助和指导孩子的学习,给孩子报各类兴趣班。

在认同型父母的养育下,孩子的天赋和才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但孩子失去了自由

玩耍的时间,其代价是父母和孩子的疲惫不堪。

反思型父母往往围绕着“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在养育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这类父

母并不完全认可主流的养育逻辑;注重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认同孩子的成长需要

指导,也会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但认为培养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毅力、抗逆力、团队

协作能力、情商等)一样重要。因此,他们的教育期望不是让孩子上名校,而是让孩子成为

优秀的人。这类父母比较关注如何在学习和快乐童年之间取得平衡;会运用“讲道理”而非

命令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并允许孩子反驳父母;注重营造亲密、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并

在闲暇时间带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孩子聊天,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用启发

式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等。可以说,给孩子适度的引导和鼓励是反思型父母的重要特征。

反思型父母在“教育内卷”和“抢跑”等为主流的大环境下也会焦虑,不过大部分父母

尚能在追问“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时回归初衷,恢复理性。在养育策略上,反思型父母会参

与一部分教育,例如,在能力范围内选择最好的教育资源,有意识排除竞争过于激烈的民办

学校,而选择优质的公立学校;注重孩子非学科的学习,将自己职场上积累的文化资本、专

业技能等转化为养育资源。

反思型父母重视对孩子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培育,孩子在学习和自由玩耍之间得到

了相对的平衡,然而父母却经常处于养育理念和社会现实的矛盾之中。

游离型父母则是离开主流教育选择新式教育,以自然成长为理念的一批父母。其实,这

样的新型教育模式需要父母参与更多,有更高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这类父母往往希望孩

子享受童年,关注孩子的幸福童年、内在动力、情绪流动等,从而避免主流教育的负面影

响,没有明确的教育期待;在亲子互动上,愿意进行有效陪伴与平等沟通,尽量做到尊重、

信任孩子,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理解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在养育策略上,游离型父母往往能充分利用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除了学

业成绩,更注重非学科类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会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报两三个的兴趣

班,同时拓宽学习的广度,尝试共同营造一种接近理想的教育环境。

游离型父母让孩子实现了自然教育与快乐成长,却面临着新型的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教育

体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加了孩子未来教育的不确定性,而且常常以家庭的分离和父母职

业的中断为代价。

由此可见,不同的养育实践与父母的教育期望、职业、社会流动、资源约束(金钱、时

间和能力)以及未来预期都关系密切。所以虽然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幸福人生,但在实践上却

各有不同。

当然,现实中以上三种类型并不一定能截然划分,但我们还是可以据此分类来分析自己

的养育偏好和养育风格。

在梳理了不同的教育观念、养育行为和养育态度之后,父母再思考如何设计出适合自己

孩子和家庭的养育方式就容易多了。

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育方式

很多父母都会想要一个关于养育方式的最终答案。其实,如果养育有标准答案,那就是

量体裁衣,父母需要依据自己的条件和诉求来思考和选择最适合自己孩子和家庭的养育方

式。本书将从三个维度,分三步带父母梳理出最适合自己孩子和家庭的养育方式,并给出量

体裁衣的具体思路和步骤。

第一步,认清教育观念。首先,要知道在养育中该做什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有限

的,而且需要和学校配合。由于孩子大部分的学习活动都在学校完成,因此父母在家庭中真

正应该培养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去教授孩子知识。虽然学校

也有教授思想品德的课程,但孩子的言谈举止和品格德行还是主要承袭于父母。这就是为什

么同样的学校,教出来的孩子却各有不同。

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道德品质,这些在教育学中都属于策略性知识,是不可能完全靠讲

授来获得的,最有效的习得方法是潜移默化。因此家庭最应该教给孩子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

质,主要要靠父母的言传身教。从这个意义上说,养育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修行。

其次,要知道在养育中能怎么做。一套能够一以贯之的养育方式,势必是和教育观念相

吻合的。所以父母必须首先通过“为什么教” “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基本问题明晰

自己的教育观念。

父母如果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必须服从大人的管教和规训,那么就算再认可放任型或

权威型养育方式,在养育实操中运用这些原则时也很容易动作变形,或者难以持续。同样,

父母如果内心深处坚信应该放手让孩子走一条自己的路,那为了适应学校的要求或者迫于升

学的压力而采用专断的方式强迫孩子学习,就会让自己内心不安,行为摇摆。

所以,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教育体验和过往行为,分析出自己内心所持的教

育观念,当养育方式和教育观念一致时就坚持,当养育方式与教育观念不吻合时,应该意识

到只改进策略的细枝末节难以产生持久的效果,只有从根本上统一养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才

有可能在养育上取得真正的成效。

第二步,认清家庭条件。除了认清自己的观念,认清自身的家庭条件也非常有必要。在

《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s)这本书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安

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描述了自己通过沉浸式观察、调研的发现:贫困家庭、工人

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及富有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和在家中的生活有着巨大差异,而不同

家庭的父母在养育理念和具体做法上也有显著不同。

拉鲁让我们看到,家庭的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父母如何选择养育方式:父母能

够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金钱、精力,父母本身所具备的文化水平,孩子就读学校的环

境,以及父母与学校教师的关系等,都决定着父母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教导孩子。

例如,如果父母在工作之余几乎没有闲暇时间,那无论自身意愿如何,采用密集养育都

不现实。如果父母空余时间少而文化水平低,则很难采用注重说教的权威型养育方式,可以

更多地选择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踏实、努力和勤奋感染孩子,做以示范为主的权威型父母。

正如有些农村父母,虽然讲不出什么高深的道理,但是通过言传身教把自身勤劳、奋斗、正

直、善良等优良品质传给了孩子,一样能够培养出勤学上进、非常优秀的孩子。

如果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实在有限,而且还有不得不完成的非常多的琐事,那么做

温和的专断型父母或者热心的放任型父母,也一定好于对孩子打骂虐待或置之不理。

第三步,认清孩子特点。父母往往会忽略了孩子自身分属不同类型而进行盲目攀比,最

终父母和孩子都陷入困境。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对于不同天性禀赋的孩子,使用不同

的适切的养育方式和策略,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道理大部分人都懂,但要真正做

到非常不易。我先生曾经跟我分享过他成长中的一段经历,让我对此又多了一层认识。

我先生在学生时代是个“学霸”,但在刚上初一那年,由于沉迷打游戏,成绩一度直线

下滑。期中考试后,班主任去家访,在阳台上和他单独聊了很久。老师走后,我公公正想要

走过去好好地将我先生教训一番,被我婆婆拉住了,她指了指我先生面前摆着的一棵松树盆

栽。天哪,在我先生和班主任聊天的过程中,那棵本来郁郁葱葱的松树,竟然被我先生一根

一根地拔光了松针,变成了一棵光秃秃的树!于是,我婆婆暗中冲我公公摆摆手,两个人只

是给我先生倒了杯水,说了句“以后可要注意”,就没再说别的了。

据我先生回忆,他当时自我要求高,爱面子,内心还极其敏感,如果再被父母狠狠地数

落一顿,很可能会因为自尊心受挫而变得消沉,甚至叛逆。恰恰是父母的宽容,让他有空间

可以调整情绪,很快回到了正轨,在期末考试中再次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由此可见,父母的

因材施教,也许并不需要多少教育技巧,却需要敏锐观察和耐心包容。

说到养育这件事,我其实很敬佩我婆婆。她没有太高的学历,不是职场精英,就是非常

传统的妻子和母亲。据我先生回忆,年幼时我公公很忙,主要是我婆婆来照管家庭。我婆婆

从来没有辅导过他的作业,也没有给他报过兴趣班,只是每天清晨5点半就起床为他做猪肉

粥,辛勤地维持着一家平稳规律的生活。于是,他也在这种潜移默化下变得勤奋、踏实、自

律,而这恰恰是学业进步的基本保证。我婆婆没有刻意地教他什么,但是她的做法在我看来

却有大道合乎自然的养育智慧。

事实上,很多成绩优异的孩子,家庭条件很普通,也没有上过培训班。所以,养育并不

是投入越多产出就越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和家庭的养育方式的自信。

需要提醒父母,即便审时度势设计出一套养育方式,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模式,

而应该是永远不断完善发展的动态过程。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心理的变化,父母自身

经验的累积,以及时代的不断变化更迭,父母总是要根据新情况、新形势反复思考和调整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