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干货笔记
·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发现和完善自我,而养家糊口是在这个过程中水到渠成的事。
· 时代对孩子核心素养的要求,正反映在考试中。
· 教育不只要对孩子进行知识刺激,也不只要鼓励孩子发现自我,而要让孩子在交流
协作中,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你是想要一个“理想孩子”,还是想让孩子实现他的理想?
第4章
“做坏事”是人的天性
在前3章中,我们梳理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和家庭的养育模式,做到不跟风,看清自
己的养育目标。接下来将分析养育孩子所需遵循的基本规律,帮助父母解决发生在孩子身上
的那些由天性引发的问题。
首先,养育中父母最大的烦恼是什么?不外乎孩子屡劝不听、屡教不改,去做一些在父
母看起来很糟糕的事,如学习偷懒、上课走神、没规没矩、沉溺游戏,等等。
父母的另一大烦恼可能是,只要孩子一出现状况,自己便不由自主暴跳如雷、上纲上
线。父母常常对孩子没有表现得更勤奋、更上进、更懂事而感到失望,同时也常常对自己没
有表现得更淡定、更温柔、更讲理而感到后悔。明明每次“搞砸”后,父母都会反思、总
结、讲理,但仍然常常在“孩子犯错—自己失控”的恶性循环中重蹈覆辙,这让父母困惑不
已且深感挫败。
如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呢?父母首先需要明白一件事:“做坏事”是人的天性!这句话
是基于教育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结果总结出来的。如果父母想要真正解决孩子的成长
问题,则需要抛开纷繁复杂的表象,直接进入人类的颅腔,看看一切问题的源头——人类进
化了数百万年却仍旧“不完美”的大脑。
大脑的“三位一体”
20世纪60年代,神经病学家保罗·麦克林(Paul Maclean)曾提出一个假说:人类的大
脑可以被看作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大脑中最核心的构造是最先进化形成的“爬行动物
脑”,这一结构大约在2.5亿年前就形成了,包括了脑干、小脑和基底核的一些大脑组织。它
存在的目的就是生存和繁衍,控制着心跳、呼吸、打架、逃命、进食和繁殖等生命基本功
能,不产生情感和理智,只产生应激反应,因此也被称为“本能脑”。
在“本能脑”的外层覆盖着“古哺乳动物脑”,由海马体、杏仁核等组织构成。大脑的
这部分会对外界刺激做出更复杂的综合反应,产生包括恐惧、兴奋等感觉和情绪。家里的宠
物(如猫、狗)虽然不具备人类的理智,但具有和人类类似的情感,就是拜古哺乳动物脑所
赐。所以大脑的这部分也被称为“情绪脑”。
而在“情绪脑”的外面还覆盖着一层灵长类特有的脑部结构——“新哺乳动物脑”,也
就是现在常说的新皮质。它占据着整个脑容量的三分之二,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是我们大脑
中的“总司令”。它控制着人类大部分的高级认知功能,如思考、表达和创造;还能抑制一
些低级中枢(如“爬行动物脑”)的活动,产生意志力和自控力,防止我们做出一些不恰当
的行为,所以也被称为“理性脑”。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建立在理性脑的基础之上,否
则我们将与动物没有区别。
那为什么说“做坏事”是人的天性呢?因为这三部分大脑各自的信息摄入和能量供给是
有先后顺序的。身体结构决定了神经末梢传递回来的各种刺激,以及血液携带的大量养分都
会首先经过最里层的本能脑,继而情绪脑,最后才抵达理性脑。本能脑的反应速度是理性脑
的8万倍,情绪脑的反应速度是理性脑的20倍左右。所以,冲动和情绪总是先于理性产生。
由此可见,大脑的首要任务并不是让人类变得更自律、更聪明、更强大,而仅仅是满足
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人类本身就具有及时行乐、逃避困难、缺乏耐心和多疑妄想的特点。当
出现一些可能的潜在威胁时,这些冲动向大脑传递着压倒一切的生理反应。与本能脑和情绪
脑相比,理性脑的实力显得有些不济,大多数时候理性都会屈服于本能和感情。
这样看来,父母和孩子真是一个战壕中的战友,参与着同一场战役,那就是如何更多地
摆脱“兽性”,趋向“人性”。现代社会所强调的学习和成长,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抗天
性”的——抑制原始冲动和情绪反应,学习如何冷静下来,理性思考。
用天性来对抗天性
怎么样能战胜天性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天性来对抗天性。
在 《自 控 力》 (The Willpower Instinct) 这 本 书 中, 凯 利 · 麦 格 尼 格尔
(Kelly McGonigal)教授提出:人类天生就有抵制诱惑的能力,虽然我们会对各类刺激形
成“我要做”(如我要吃零食或者看电视)和“我不要”(如我不要做作业或者参加体育锻
炼),并由这两种意愿导向相应的行为,但它们却不是意志力的全部。能够让我们在该
说“不”时说“不”,在该说“要”时说“要”,是由意志力中的第三种力量——“我想
要”来决定的。
要牢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能帮我们在关键时刻遏制冲动,明确目标,成功地调
控“我要做”和“我不要”的行为。这才是内在驱动力的秘密,只要孩子内心真的想要,这
个目标就会给他强大的力量去扫除障碍,克服冲动,探寻出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根本不需
要外力的监督和鞭策。
不过,这里要提醒父母两点:第一点,“我想要”的力量需要依靠大脑的前额叶调动人
类特有的能力——自控力完成,因此,自控力是有生理基础的。比如,成人在试图戒烟或者
戒掉甜食的阶段,特别容易失控。因为在压力过大和养分不足时,前额叶无法好好工作,于
是自控力也跟着下线了。这就是为什么如果父母吵架或者经常打骂孩子,孩子在压力之下就
会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同样,孩子睡眠不足或者情绪低落,也会影响他们的专注力和
意志力。
父母的状态也同样受前额叶影响。当父母累了一天回到家,还要辅导或者检查孩子的功
课,大脑前额叶已经力竭,这时哪怕孩子没有做多么过分的错事,父母也会突然情绪失控向
孩子发火,这是压力和疲劳累积的后果。
所以,要更好地发挥孩子“我想要”的力量,首先,需要对孩子好一点儿,保证孩子有
充足的睡眠、饱满的情绪;其次,我们还需要对自己也好一点儿,辅导孩子功课前享受一杯
咖啡或者奶茶,给自己的前额叶提供一点儿能量,在一种开心、轻松的氛围里,高效地为孩
子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打破完美孩子幻象
另外,特别需要提醒一点,孩子的“我想要”和父母的“我想要”并不一致。父母最常
见的问题就是经常用自己的“我想要”来代替孩子的“我想要”。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每位父母心中都住着一个“理想的孩子”。以我自己
为例,当还是婴儿的小Q夜半哭闹时,我一边强压怒火喂奶哄睡,一边在心里暗暗希望他是传
说中可以一觉睡到天亮的天使宝宝;当孩子大一点儿,早晨起床磨蹭的时候,我又期待他是
可以听到闹钟就一跃而起,然后快速洗漱完毕安静等待出门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我盼望他
是稍做整理就坐到写字台前又快又好完成作业的孩子;考试成绩发下来时,我期盼他是门门
优秀、人人羡慕的孩子;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时,我渴望他是不吵闹、懂规矩、大方开朗、善
于交际的小绅士;未来他踏入社会,我希望他是样样出众、追求卓越,又懂得四平八稳、规
避风险的成功人士……
看到这里,你可能莞尔一笑,觉得父母的确对孩子抱有太多的期望了,但也会觉得这不
外乎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妥。但这个时隐时现躲在我们心中的“理想孩子”,恰恰是父母养
育中诸多问题的根源。
只要细想就会发现,岂止不可能有这样的孩子,连这样理想的成人也找不到,“理想孩
子”中隐藏着我们不少荒唐的执念,会导致我们给孩子规划的人设比我们给自己规定的人设
更苛刻。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真诚地检视一下这种想法的根源,会发现渴望拥有“理想孩
子”,往往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想轻松一些,可以少花钱、少费劲、少费神;第二,想
炫耀一下,拥有优秀的孩子可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提升我们的形象。
电视剧《小舍得》中南俪的话一针见血:“我们不是要孩子有一个好前程,而是我们想
要一个有好前程的孩子。”归根结底,大多数时候,我们围绕的都是“我”,而不是“孩
子”,这也是我们在给予孩子爱时附加了种种条件的根本原因。既然是以“我”为中心的,
孩子一旦符合我们的要求,则皆大欢喜;而孩子一旦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则全力“纠偏”,
美其名曰“都是为你好”。这种做法实在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巨大的坑。
首先,这样做让我们无法发现孩子的特质和天赋。偏执于自己的预设,我们看不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