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发展要遵循的固有规律,也往往会忽略孩子本身的特质和天赋,这会导致因自己局限而

固化的想象,束缚了孩子的无限可能。同时,为了“纠偏”,我们对孩子进行的不遗余力的

管束和规训,也会导致孩子的抗拒和叛逆。

其次,这样做让我们无法真正地给予孩子支持。我们给自己过度“加戏”,倾力付出把

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却忘记了外因只能依靠内因起作用。没有对孩子的体察和尊重,拒绝

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我们根本无法走入孩子的内心,又谈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当孩

子内心一片黑暗,毫无火花时,哪怕我们心中有燎原大火,心急如焚,往往也是做得越多,

错得越多。我们只有摆正了位置,掌握了规律,才能正确地培养和引导孩子,做到父母应该

做好的事。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更容易理解,孩子的偷懒、走神、撒野和贪玩是多么的正常;同时

也会明白,父母的失控、烦躁、焦虑和攀比也是人之常情。只有先接受孩子不是天使,自己

也不是圣人这一事实,承认“做坏事”是人的天性,我们才更容易饶过孩子,也放过自己,

才会将关注点放在因势利导上,进而掌握孩子发展的规律,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点燃孩子

上进的火种。

那么,如何因势利导呢?接下来的几章将会剖析孩子常见的“懒”“笨”“叛逆”“上

瘾”四个常见问题,并为父母提供一些相应的自测工具和改善心法。

养育干货笔记

· 及时行乐、逃避困难、缺乏耐心和多疑妄想,都是人类的天性。

· 消除大脑前额叶的疲劳,为它提供能量,会让我们更高效地学习和工作。

· 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才可能给予孩子真正的支持。

第5章

发现孩子“懒”的克星

有的孩子回到家磨磨蹭蹭就是不写作业,或者半个小时的作业拖了两个多小时才写完;

钢琴课、编程课学着学着就放弃了;只愿意做擅长的事,不愿意挑战不熟悉或有难度的任

务……总而言之,只要“烧脑”的事情,这些孩子都是能躲则躲。一个朋友哭笑不得地告诉

我,他的孩子每天回家后特别主动地要求帮忙做家务,只是为了能够逃避写作业!孩子在学

习上不主动、不抓紧、不认真或者不坚持,父母常常将其一并概括为“懒”。

孩子为什么会偷懒?

人为什么会偷懒呢?因为人类的大脑,这个占人类体重不到3%的器官却要消耗人体20%左

右的能量!由于大脑一刻不停在工作,从人们能够意识到的处理日常事务,到意识不到的呼

吸和消化,这些纷繁复杂的事务让大脑消耗大量能量。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原始人靠猎获野兽填饱肚子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所以大脑为了节约

能量就进化出了一个功能:抓住一切机会休息,表现出来的就是放空、走神等状态。而且人

们在选择复杂任务或简单任务时,天然就更倾向于简单任务,因为简单任务更节省体能。

所以,当父母看到孩子回到家不想立刻做作业而选择玩游戏甚至做家务时,看到孩子遇

到困难就轻言放弃时,不应该就此认定他是个偷懒、没恒心的坏孩子,更不需要就此上纲上

线,指责发火。

父母累的时候不也是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吗?明知道还有工作没完成,也

要先刷一会儿手机;明知道应该坚持运动,却在办完卡之后就再也没有光顾过健身房……如

果有一个摄像头把父母一天的行为记录下来,可能会发现他们偷懒、不做正事和遇到困难就

轻言放弃的行径并不少,甚至可能比孩子更多。父母常常对自己的怠惰视而不见,对孩子的

懒散却金刚怒目,锱铢必较。

“懒”其实并非一件绝对的坏事,这种进化而来的天性让人们得以保存能量,繁衍生

息;它不是某类人的专有特点,大多数正常孩子都如此,甚至大多数成人亦如此。当然,这

并不是要让父母对“懒”举手投降,或者对孩子的“懒”听之任之,而是要让父母避免过度

反应,不要对孩子的正常表现过分苛责。

针对偷懒的对策:四种感受,四种对策

如何解决“懒”这个问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天性对抗天性。毕竟,人类能进化到地

球食物链的顶端,靠的不仅是消极地保存能量,还有支撑我们发挥聪明才智、主动出击的好

奇心、求知欲、荣誉感和成就感等。比如,做作业推三阻四的孩子,搭乐高却可以孜孜不

倦;钢琴练到一半就想溜走的孩子,踢起足球来却可能百折不挠。父母找到孩子的兴趣和热

情所在,对症下药,精心引导,就会让孩子的内在动力战胜天然的惰性。

问一问孩子是否有下列感受,父母可以借此找到孩子懒于学习的主要原因,以便根据不

同的情况分别进行干预:

· 我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 我只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觉得学习没有意思。

· 我常常觉得学习任务太过困难,导致我不想学习。

· 我很努力,但学习表现很差,所以我不想学习。

虽然以上感受都会导致孩子在学业上表现懒散,但背后的原因是不同的,因此需要通过

不同对策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表5-1)。

表5-1 学业动力不足的成因和对策

对策一:“小事做起”激发法

如果孩子不仅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在生活中也无精打采,那么孩子多半是由于缺乏个人

的效能感和价值感,对生活丧失了热情,这时候父母需要让孩子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让他

把一件一件简单的小事做成,从而感受到做成一件事情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也意识到做成一

件事情需要付出努力与坚持。我将这种方法称为“小事做起”激发法。使用这种办法有两个

关键:一是具有“支架”功能的任务要足够小,足够容易,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或书

包,总之是孩子不会拒绝的简单任务;二是在孩子完成后要立刻肯定他的付出,如“太棒

了,你又帮妈妈节省了很多时间” “真是个自给自足的大孩子了”,等等。此外,父母还

可以协助他及时明确当时的感受,如问问他:“房间焕然一新,感觉怎么样?”不用强求孩

子回答,将这个原则一以贯之,孩子就会慢慢从完成简单任务逐渐过渡到适应复杂任务,并

且体会到做好一件事情带来的愉悦。

记得小Q在刚读幼小衔接班时,由于需要学习的知识量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又由原来熟悉

的环境换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有一段时间他变得态度消极,每天一副吊儿郎当、无所事事

的样子。我们试过柔声关怀、爱的拥抱、心理建设、行动支持等各种办法,但收效都不太明

显。

当时幼小衔接班的老师正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时也提倡孩子在家里承担一些力所

能及的劳动,于是,小Q会或被动或主动地帮我做一些事情。一开始他会愉快地接受帮我拿快

递的请求,到后来,每次拿快递他都会主动地尽量多拿。我观察到他在拿快递时很积极,很

开心,帮我把快递全抱回家时特别有成就感,于是便任由他拿,甚至有些时候让他抱了高高

一大摞,我却空着手,实在有偷懒的嫌疑。不过我每次都会由衷又略带夸张地感谢他为我提

供了帮助和减轻了负担。当然,我也会提前叮嘱他如果觉得重了就立刻告诉我,我一定伸出

援手。

不久,小Q就从帮忙拿快递成长到开始主动承担别的家务,包括擦桌子、扫地、洗自己的

碗,还有帮忙洗家人的碗。他以前的自理能力就不错,现在开始学着服务他人了。更可喜的

是他渐渐养成了整理书包和收拾房间的好习惯。同样,每次我们都对他的付出给予极大肯

定,同时也不忘提醒他劳动后的收获:干净的地面,整洁的房间,愉快的心情……小Q在自己

的努力和他人的肯定下,做事情变得更加有板有眼。一段时间以后,他回到家就会将书包拿

进自己的房间,开始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之后又会整理书包做好第二天出门的准备。学校

老师反映他在班里会主动承担责任,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了。由此,新环境给小Q带来的无力

感逐渐被克服,他又恢复成为那个活力满满、充满自信的小Q了。我不由得感叹“从小事做

起,做就对了”真是“懒病”克星,做小事的效能感真的可以提升学业的责任感。

对策二:“声东击西”转化法

如果孩子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充满热情,只是对学习缺乏兴趣,究其原因,多半是枯燥

的学习内容让孩子看不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找不到学习本身的意义,从而对学习望而却

步。事实上,人类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逐渐积累而成的。父母得让孩子明白学

习各个科目不是为了折磨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但是说教是没有用的,父母可

以参考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观察。确定孩子当前最喜欢或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比如贴纸、玩偶、动

漫……甚至游戏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