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步是引导。鼓励孩子把喜欢的东西研究到极致。尝试用下面这类问题引导他在玩中

去研究:一、你为什么喜欢它,它的魅力在哪里?二、你认为它是如何生产、制造的,它产

生了什么影响?或者它可以如何分类,不同的类别包括什么?又或者它能让你产生一些什么

联想?三、你认为它的意义何在,为我们提供了什么价值?四、了解这些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相信我,做好这些不是“不务正业”,而是一个典型的学习过程。

与其担心孩子迷恋游戏,不如把游戏背后的原理告诉他。当小Q表现出对游戏感兴趣时,

我借势问他想不想知道游戏是怎么创作出来的,想不想设计自己专属的游戏?接下来,我告

诉他游戏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通过绘画把炫丽的背景和精美的角色创作出来,再通过编

程让这些角色按照固定的规则运转起来。他听后觉得十分神奇,表示自己也想试试,于是我

给他报了一个编程班。编程班的学习不仅让他学到了新的技能,同时还让他巩固和拓展了数

学和科学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他从此再也不会对游戏过分上瘾,因为依据编程经验,

他清楚地知道通关打怪时,怪物背后的程序是“每隔三秒重复出现”,也就是说怪物是永远

打不完的,这种徒劳的努力完全是虚掷时间。更何况孩子天生就不想按照别人的规则行事,

如果能够玩自己制定规则的游戏,谁还愿意玩要遵守别人制定的规则的游戏呢?

第三步是迁移。在孩子研究他喜欢的东西时,告诉他,他正在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就是

不断梳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解决复杂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

正是现在学习各个科目的意义。孩子在探索中往往要综合运用阅读、统计、比较、分析等各

项技能,这些不正是语文、数学和科学的学科内容吗?所以,要孩子不再对学习心生恐惧,

就要让他抱着“为我所用”的心态去看待学习。

有一次我应邀去参加一个三年级的期末家长会,邀请我的班主任是我的研究生。会后我

和自愿留下的家长们进行了交流。有一个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皮肤黝黑、

沉默寡言的男孩子。据班主任介绍,这孩子是他们班的“学困生”,虽然不算特别调皮,但

感觉对学习不上心,反应迟钝。这孩子的妈妈也一再叹气,为孩子的学业表现而十分焦虑。

在我的询问下,这位妈妈告诉我,孩子不爱学习,但是特别迷恋恐龙,不仅对各种恐龙的生

存年代、习性特征等如数家珍,平时不爱看书的他为了查阅恐龙的资料,不惜抱着字典一点

一点阅读大部头的百科全书。

于是,我给班主任提了个建议:原来的假期作业总是要求孩子们写作文、画手抄报,而

且主题也是规定好的;这次,可以让每个孩子利用一个假期做准备,开学时展示一个自己最

喜欢的作品。同时,我告诉那个孩子:“你喜欢恐龙很好!如果你能够把恐龙的知识梳理得

条分缕析,利用你学到的语文、数学、科学知识来加以说明,这就是最棒的学习,你也是很

棒的学生。”

后来,班主任告诉我,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朋友开学后让全班同学刮目相看:他展现的

恐龙立体思维导图不仅有丰富翔实的文字资料,还有他自己贴上去的图片,平时寡言少语的

他利用班会时间滔滔不绝地给同学们介绍了整整8分钟的恐龙知识,而且同学们也听得意犹未

尽。更重要的是,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开朗多了,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对学习也更加上心

了。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不断地积累让我们更好处理问题和表达自我的技能。学习带给我

们自信和快乐,所以我们才要学习。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多阅读一些真正热爱某门学科的作者撰写的普及读物,例如《万物皆

数》 (Le Grand Roman des Maths)、 《四 时 之 诗》 或 《机 械 宇 宙》

(The Clockwork Universe)等,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受学科之美和学科之用,理解学习

的意义,对学习产生兴趣。

对策三:“任务分解”支持法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确是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了,才在“想要学好却学不

好”的纠结中逐渐放弃学习。其实,几乎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很害怕落后,外在的压力加上内

心的焦虑,让孩子以表现“我不想”来掩盖自己的“我不能”。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

能“佛系”,而是要引导孩子学会分解任务,由易而难。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课后任务分解表”(表5-2),遵循完成学习任务的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整体规划:回家后不要盲目地拿到什么作业就做什么,而要先梳理所有作业,

按照当天各科作业的内容和难度,确定完成每科作业的先后顺序和大概时间。第二个原则是

先易后难:在完成单个学科的任务时,要遵循先完成熟悉的、耗时少的,再完成生疏的、耗

时多的原则;要给每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设定最长耗费时间,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就果断放弃,

不影响余下任务的完成。

表5-2 课后任务分解表

几年前,我的一位亲戚找到我,说孩子进入初中后学业出现了严重问题,已经完全跟不

上学校的进度了。通过与那个孩子的深入交流,我发现他是因为回家做作业时在个别科目的

个别难题上消耗太多时间,每天深更半夜才睡觉,不仅休息不好,精神压力还特别大,所以

导致整个学习任务都无法完成。

我给他草绘了一张课后任务分解表,让他每天回家后先梳理再做题,先做容易的题目,

再做复杂的题目,设定时间,绝不纠缠。没想到这个简单的方法很快帮助这个孩子的学习回

到了正轨,他逐渐跟上了学校的学习节奏,同时也保证了充足的睡眠。

对策四:“扮猪吃虎”鼓励法

由于现行班级授课制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节奏和情绪,于是总会有“学优

生”和“学困生”。一般“学困生”很难向“学优生”转化,主要原因就是消极固化的自我

认知制约了孩子付出努力的信心和决心。父母要承担起让孩子获得成就感的重任。有一句话

叫“成人退一步,孩子才能进一步”。这句话不仅可以用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也同样适用于帮助孩子发现学习的价值感和成就感。父母可以对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所有或者

部分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明显的理解困难,从而请求他们将学到的东西分享和传授给自

己,这样一来孩子不仅重塑了自尊,获得了成就感,也因为由学变教而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我听过一个案例,一位来自农村的高考状元,读书期间没上过培训班,没有高知父母

的“传帮带”,甚至没买什么辅导书,全凭自己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他

母亲介绍的情况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就是父母以前由于条件限制没上过学,对学校所教

的知识充满了向往,所以她经常让孩子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讲给自己听。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

却暗合三个教育学的窍门:一、母亲的羡慕让孩子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任务,更是一种

珍贵的权利和福利;二、能够教会母亲一些知识让孩子找到了学习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三、

教的过程就是巩固学习的过程,最能帮助孩子查漏补缺和克服困难。这就类似“翻转课

堂”,即让课堂上讲授的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正因为这个不经意的小举措,让孩子为了回

家教会母亲,在学校学得更加主动、认真,自然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除了上述四种情况,孩子偷懒也许还有其他尚未总结到的原因。但通过上面的例子,父

母应该清楚了,只要找准孩子的病因对症下药,总能找到破解孩子怠惰的办法。

防止自己成为孩子厌学的原因

除了帮助孩子,父母还要自我反思:孩子懒于学习,会不会是因为父母?没错,父母错

误的养育行为常常是造成孩子懒于学习的罪魁祸首。

先来自查,看看下面的观点你赞同几条:

· 孩子只有多读书,进好大学,将来才会有出息。

· 盯紧孩子的成绩和各项学习任务是父母的责任。

· 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

· 孩子如果在学习上表现不佳,父母就应该责怪他。

· 父母应该担心孩子成绩落后。

经过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测试实证,如果你的观点和上述观点高度吻合,或者你非

常强烈地赞同以上这些观点,那么孩子的学习兴趣很有可能就会在你的这种想法中一点一滴

地被抹杀干净。因为父母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得让孩子学好”,会阻碍孩子认识到“学

习是我自己的事,我才是自己学习的最终受益人”。

养育中也存在着“握沙现象”——手中的沙,握得越紧流得越快。当父母过度期望孩子

学习成绩优异,害怕孩子掉队落后时,父母的担忧会不自觉地转化为无处不在的琐碎唠叨和

令人窒息的包办行为。更可怕的是,孩子自主性的丧失也就意味着自驱力的丧失。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到武汉大学演讲。在演讲开始前,他先从身边的箱子里拿

出了一只大公鸡。在场的学校师生和各界名流不由得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

么事情。陶行知先生不慌不忙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

是公鸡根本不买账,只叫不吃。接着他用力掰开大公鸡的嘴巴,把米使劲往它的嘴里塞。大

公鸡还是拼命挣扎,不吃一粒米。最后,陶行知先生理了理大公鸡的羽毛,把它放在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