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难按角”这句老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很多父母也懂得上述这些道理,但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父母总是想为孩子
做点儿什么,不敢有一丝松懈。如何让父母的努力成为孩子真正的助力呢?本书将为父母提
供三大心法。
心法第一条:分清“功课是谁的事”。如果父母觉得学习和功课都是父母的事,那么孩
子就永远不会觉得这是他自己的事,父母会陷入催孩子学、劝孩子学、逼孩子学,而孩子却
不上心的被动局面。
心法第二条:少说“读书就是要吃苦”。这种观念让孩子对学习心生畏惧。人的天性都
是趋乐避苦的,父母总是强调学习的苦,相当于硬生生地把孩子推到了他追求快乐的天性的
对立面。人有趋乐避苦的天性,但也有好奇求知的天性,求知欲就像食欲一样是基础而原始
的欲望,用天性战胜天性,才是正确的方法。
心法第三条:抛弃“落后说明你很懒”。如果父母并没有强迫孩子,孩子仍然不爱学
习,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学习内容超前了,或者孩子的学习进程中缺失了某一环。父
母需要与孩子、老师,甚至孩子的朋友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习上的真实情况和困境。一
般来说,父母只要帮助孩子梳理好了学习进程上的疏漏之处,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夯实基
础,大多数孩子都能学会、学好知识。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为孩子做以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结合父母的经验和孩子的特质,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第二件事是和孩子结成学习共同体,在家里营造出一种全家人都热爱阅读与进步的氛
围。父母在变好的同时,孩子也会以父母为榜样。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少玩手机、少看电
视,那以自己不可能之事强求孩子,是不是有点儿荒唐?
最后一件事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挑战父母惯常认知的,就是让孩子放松心态,明白学习
不是人生中唯一的事。父母需要让孩子拓展眼界,知道生活精彩,风光无限。这点非常重
要,因为只有当孩子的大脑放松而不是紧张,心情愉快而不是苦闷,支撑学业进步的自控
力、专注力和记忆力才会提升。
有些父母认为记小红花或者小星星的办法十分管用,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有奖励拿,
包治懒病!需要提醒的是,不管是小星星、小红花,还是学校或班级使用的代币,它们的性
质都属于外在激励,一定要慎用。因为外在激励会让孩子将学习视为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
而非为人生提供意义的修炼。心理学的动机科学研究发现:对于简单机械的任务,外在激励
可以提升个人表现;但对于复杂灵活的任务,外在激励却会阻碍个人提升。
耶鲁大学法学博士,杜鲁门学者奖获得者,被誉为21世纪商业思湖的拓荒者,著有《驱动
力》《全新思维》等超级畅销书。其中,《驱动力》提出当下个人、组织提高绩效、焕发工
作热情的秘诀,不是我们的生物性驱动力或者追求奖励、逃避惩罚的驱动力,而是我们想要
把握生活、延展能力、让生活更有意义的深层欲望。而《全新思维》为我们指出,未来属于
那些具有独特思维、与众不同的人,即有创造型思维、共情型思维、模式辨别思维或探寻意
义型的人。这两本书的中文简体字版已由湛庐引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2023年7月出版。
——编者注 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简单说是给被试一支蜡烛、一盒图钉和几根火柴,要求被试
将点燃的蜡烛固定到墙上,但不能让蜡烛液滴到桌上。大部分被试会先尝试一些行不通的方
法,然后才逐渐突破思维局限,想到解决办法:把图钉盒用图钉固定到墙上,再将蜡烛放在
图钉盒上点燃。这个实验后来被广泛应用在行为科学的研究中。——编者注
全球知名商业思想家丹尼尔·平克 (Daniel Pink)在他的TED演讲《出人意料的工
作 动机》 (The Puzzle of Motivation)中 引用 了1945 年心 理学 家卡 尔· 邓克
(Karl Duncker)的蜡烛难题 来说明:一、外在激励只对部分任务有用;二、外在激励
会窄化人的思路和限制人的创造性;三、高绩效的秘密不是奖励和惩罚,而是看不见的内在
动力,让人为了自己而做的动力,让人有使命感的动力。
大道合乎自然,温和、肯定的态度对孩子学业的提升效果远远大于监管、恐吓。既然父
母无法永远为孩子提供外在激励,人生的意义有赖于他们自己寻找,那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
是帮他们找到努力学习和健康生活本身带给他们的价值和乐趣。学习如此精彩,哪里还有工
夫偷懒呢?
养育干货笔记
· 懒不是绝对的坏事,而是人类进化出的天性,让我们保存能量、繁衍生息。
· 要让孩子先从简单任务中获得成就感。
· 鼓励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引导孩子探究背后的原理,告诉孩子学习的真相。
· 帮孩子为难题做一张任务分解表,有步骤地推进任务。
第6章
找到孩子“笨”的根源
我有一位闺密住在深圳最好的学区,她家附近云集着全市知名的中小学,周围许多住户
就是为了孩子念书而搬来的。她家所在的小区平时十分安静祥和,但是一到傍晚6点以后,就
仿佛按下启动键,四处开始此起彼伏地响起父母大声管教孩子的声音。
我身边还有不少朋友表示,她和孩子平时还勉强可以维持“母慈子孝”,但只要陪做作
业就势必“鸡飞狗跳”。火冒三丈的理由经常是:“我就是想不通,那么简单的题,讲了那
么多遍,他居然还是搞不懂,真被他逼疯了,怎么能那么笨!”
一些父母喜欢把诸如“讲了好多遍的题就是不会做” “考试成绩总是上不去”等归结
为孩子“笨”。为什么孩子会表现得很笨?极有可能是因为父母在着急和焦虑的心态下,忽
略了孩子正常认知发展的规律,这是父母以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导致的自然结果。
其实,大部分孩子学业出现问题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断链”和“超前”。
学习的“断链”
第一种情况最为常见,就是孩子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断链”。知识的学习是有
体系的,是生长性、建构性的。如果孩子有一个基本的知识点没搞懂,往往就无法顺利进行
之后的学习。例如,一个10以内的加法都没有掌握好的孩子,在被迫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
位加法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没有及时查漏补缺,不懂的知识相互缠绕,越来越多,孩
子就会觉得处处不懂,进而丧失信心,成绩自然在低位徘徊。在线学习平台可汗学院之所以
广受好评,就在于它的教学方法顺应了学习的基本规律:每个知识点要掌握精熟,才能学习
下一个知识点。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学业退步归结为不够努力,企图简单粗暴地通过限制孩子的玩乐时间
和增加孩子的课外补习时间来解决问题。其实孩子天生有获得他人肯定的需要,往往是愿意
学好的。更多时候,孩子是因为知识“断链”而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不懂的内容像滚
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想提升成绩却实在有心无力,绝望放弃之余转而通过打游戏或者其他方
式宣泄压力和寻找成就感。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父母需要与老师通力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孩子绘制一
张“学习地图”,遵循“查找”和“修复”的原则,帮助孩子找出一开始不懂的基本知识
点,由此慢慢往后探清,把所有落下的知识夯实。当孩子找准了自身定位,建立起清晰的知
识结构,熟练掌握了基础内容,补上了“断链”之后,很快就能走上学习的坦途。
“超前”误区
第二种情况是“超前”,即学习内容超过了孩子的认知水平。一些父母受到“什么都要
比别人快一点儿才好”的惯性思维裹挟,走入了各种“超前”误区。
提前入学吃的亏
第一个误区就是提前入学。不少父母特别热衷于把孩子提前送入小学。如果因为孩子生
日刚好晚于8月31日几天,需要晚一年上学,父母就觉得特别吃亏,甚至想方设法让孩子提前
入学。
然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认知水平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升的。可以说,大脑和身体
的发育水平是教育的硬件保障,心理和认知的发展水平是教育的软件保障。例如,孩子的手
指发育到位了,才能做好握笔、写字、画曲线这些精细动作;抽象思维发展到位了,才能理
解数学运算法则;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到位了,才能逐步替他人设想和遵从社会规则;等等。
如果孩子在不适当的年龄入学,身体和大脑发育不到位将导致孩子坐不住、听不懂,表
现出来的就是孩子听讲时反应迟钝、做题困难,在同伴竞争中处于劣势,那才是真正的“吃
亏”。
因此,不仅不应该提倡让孩子提前入学,而且即便孩子的生理年龄已经达到了入学要
求,还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生理年龄作为孩子是否做好入学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