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唯一判断依据。下列是基于美国耶鲁大学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一年级能力检测清

单”改编的自测问卷,该问卷从综合素质和认知水平两个方面给出了一些问题,如果你的孩

子正好处于这个阶段,可以自行测试。

测一测 一年级入学自测问卷

综合素质:

1.你的孩子在准备进入一年级学习时,已经超过6岁半了吗?

2.你觉得,你的孩子看起来跟其他同龄人的成熟度差不多吗?

3.你的孩子这时已经长出2~5颗恒牙了吗?

4.你的孩子能分清左右吗?

5.你的孩子可以闭上眼睛,单脚站立5~10秒钟吗?

6.你的孩子可以离开你一整天而不会因此难过吗?

7.你的孩子知道自己几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吗?

8.你的孩子可以单脚站立着等你从1数到8吗?

9.你的孩子扔球的时候,可以从脑后向前扔出去吗?

10.你的孩子会系鞋带吗?

11.你的孩子可以自己骑没有辅助轮的双轮自行车吗?

12.如果老师或警察问你的孩子家住哪里,他能说明白吗?

13.你的孩子可以在家附近的街区独立穿行4~8个路口,去商店、学校或朋友家吗?

认知水平:

1.你的孩子可以描摹出一个三角形吗?

2.假如你要孩子沿着逆时针方向,从最顶端开始画一个圆圈,他能做到吗?

3.你的孩子可以描摹出一个长方形,并且用一条线穿过中心点把长方形一分为二吗?

4.你的孩子拿铅笔的姿势,是正确的两指握笔或者三指握笔法吗?

5.你的孩子能写出自己的名字吗?

6.你的孩子能从课文中挑出自己名字中的汉字吗?

7.你的孩子能从1数到30吗?

8.你的孩子能写出1到20的阿拉伯数字吗?

9.你的孩子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吗?

10.如果你说一组4位数字,你的孩子能一次就复述出来吗?

11.如果你说一句有10个字左右的话,让你的孩子重复,他可以做到吗?比如“那个男

孩从商店一路跑回家”。

12.你的孩子可以数清楚8~10枚硬币吗?

13.你的孩子有没有自己做过试图描摹数字或者汉字的努力?

14.你的孩子在涂色的时候,可以沿着规定的边线往里面涂色,而不超出边线吗?

这两部分加起来总共27个问题,如果你的回答有26或27个“是”,你的孩子肯定可以上

一年级;如果只有24或25个“是”,那孩子也许可以上一年级;如果低于24个“是”,那孩

子是否可以顺利地适应一年级就值得怀疑。不仅如此,还有一些表现也可以说明孩子还没有

做好入学准备:

· 孩子不愿意上学,甚至讨厌上学。

· 孩子在学校里显得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且很难安静下来。

· 孩子在学校或是上学放学的路上,会大小便失禁。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表现,那么很可能表明学校的要求对孩子来说太高了。然而已经提前

入学的孩子也不可能轻易退学,这时父母需要调适自己的心态,放低对孩子的要求,增加对

孩子的包容,尽量与学校的老师保持密切沟通,并在家里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学业支持。例

如,孩子在课堂上没有完全听懂的,回家后父母可以给他讲解温习一遍;等到学校放假时,

一定要利用好假期为孩子查漏补缺。

此外,父母自己也要减少焦虑,孩子学得慢不等于学不好。等孩子日渐成熟,学习表现

也会相应提升。很多一年级入学时表现得很吃力的孩子到了三年级就逐渐提升到优秀水平,

所以,父母尽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就好了。

超纲学习的陷阱

除了提前入学,另一个“超前”误区是超纲学习。其实从小Q上幼儿园起,这个问题就困

扰着我。虽然国家明文禁止超纲教学,禁止幼儿园小学化,不允许幼儿园教小朋友认字、写

字、算数等,但是由于私立学校拥有招生自主权,为了“掐尖招生”,有些私立学校在入学

选拔中甚至对幼儿园大班的学生测试小学二、三年级的乘除法。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

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

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电脑随机录

取的招生方式被民众称为“摇号入学”。——编者注

虽然“摇号入学” 政策推行后,这种入学测验逐渐销声匿迹,但很多父母为了不让孩

子输在起跑线上,仍然坚持提前教孩子。这些父母认为,先让孩子学一遍,等入学后,孩子

相当于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再复习一遍,这样学起来轻松,成绩自然也优秀。但其实这样会掉

入超纲学习的陷阱,给孩子带来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第一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是,让孩子提前学习超出其理解能力的内容,以及过早将孩子置

于不成功便失败的压力之下,不仅会事倍功半,还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和畏难的情绪,使孩子

养成遇事退缩与事后内疚的不良个性。

想想看,孩子如果在能力范围之内尝试解决问题,而且一次就成功了,就很容易获得愉

悦感和成就感。但如果孩子面临的问题总是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久而久之,他们会倍受打

击,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也会随之降低,孩子会逐渐失去自信,同时也失去了探索世界的

动力和勇气。正因如此,许多孩子还没有入学就已经厌学了。其实这也正是国家三令五申不

许超纲教学、不许幼儿园小学化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是,让孩子学习与其身心发展水平不匹配的内容,给孩子造成心

理负担的同时,也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关于养育的小实验 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格塞尔(Arnold Gesell)曾经用一对出生46周的同卵双胞胎A和

B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格塞尔先让A每天进行爬楼梯训练,中间经历了很多次摔倒和哭闹,6

周后,也就是第52周,A爬5级台阶只需26秒。而在第53周时,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B,爬5级

台阶还需要45秒。格塞尔再对B进行连续两周爬楼梯训练,到第55周时,B爬上5级台阶只需要

10秒。尽管A比B早训练了7周,训练时间也是B的3倍,但是在第56周和3岁时,A和B的爬楼梯

成绩几乎一致。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还没有做好充足

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开始训练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

孩子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最糟糕的,就是超纲学习容易使孩子对课堂教学掉以轻

心,觉得老师讲的都学过,就不再用心学,结果孩子不仅成绩没拔尖,还养成了上课不专心

听讲的习惯,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下降。

其实,要解决超纲学习问题也很简单,父母保持淡定的心态最重要。但很多父母表示困

惑,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超前学习的孩子学得都比较好,如果自己的孩子不提前学,会不会落

后呢?或者说,怎么拿捏好这个度呢?这个困惑可以用两个“区分”来解决。

第一是区分“预习”和“超纲”。“预习”是为了提高孩子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培养

孩子的问题意识,是孩子应该养成和坚持的优秀学习习惯。提前看一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消

化自己能够理解的,标注自己存在疑问的,不仅不会让孩子轻视课堂教学,反而能更充分地

利用课堂时间。但是,如果父母强迫孩子通过补习或者自学的方式硬性掌握学校老师还没有

讲到的内容,例如要求一年级的孩子把三年级的知识都掌握,或者在五年级的时候就硬要孩

子学初二的内容,这样即便短期内孩子的成绩有所提升,长期下去,孩子也难免掉进超纲学

习费时又费力的陷阱。不如把超纲学习的时间用来培养兴趣,或者拓展当前学习知识的深度

和广度。

第二是区分处在学习拔高阶段的孩子是“愿意学”还是“被迫学”。孩子对自己能力范

围内的新知识往往是有求知欲的。如果他们自己愿意多了解一点儿,父母完全可以引导和鼓

励他们在学段衔接时进行力所能及的提前学习,也可以在他们不懂时给他们讲讲题,补补

课。但如果孩子已经对这种超前学习表现出厌烦和怠惰,哪怕休整之后也无法缓解,那就说

明这些内容对孩子来说太深奥了,应当立刻叫停对这些内容的超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