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Q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幼儿园有一段时间因为疫情停课了。有一个线上学习平台推出

了假期免费线上课,里面涵盖了各个学科和各个学段的内容。我觉得小Q学习一年级上学期的

课程应该没有问题,于是就让他试试看。由于这套课程是游戏式设计,包含许多动画场景和

通关模式,所以小Q非常喜欢,每天下午都搬个小板凳坐在电脑前跟着学、跟着练,我也从来

不陪伴或者监督他。

就这样他学完了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又学完了一年级下学期的课程,甚至开始学习二

年级的课程。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我发现原来非常专注的小Q开始排斥和厌倦上视频课

了,经常东张西望,甚至离开了电脑。我试图和小Q沟通听课规则,也尝试对他进行心理建

设,但他对上网课越发地表现出焦躁和抗拒,更重要的是,原来他一直认为数学有趣又好

玩,但现在开始觉得枯燥又烦人了。我浏览了小Q正在学习的视频课内容,很快意识到这些知

识对他来说太难了。于是我果断停了他的学科网课,换成了难度降一档的通识课程。

小Q原来在幼儿园算是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孩子,但开学后,由于不少同学都通过上网课大

幅度超纲学习,小Q不再是班里知识储备量最多的孩子。但是我一点儿也不后悔,更不羡慕。

因为我深信: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才是学习的“点金之石”。

总的来说,学习不佳往往并非意味孩子“笨”,而是孩子在求知途中欠下了账,或者是

父母挖了“超前”的坑。父母其实不太需要在孩子的学业上过度求快,而应该多去观察孩

子,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使他们的学习内容匹配他们的认知能力,支持他们修补知识

上的“断链”,再辅以一点儿耐心和包容,这样就可以慢慢帮助孩子走出“笨”的泥沼。

养育干货笔记

· 当父母觉得孩子在学习上“笨”的时候,先要自查是否掉进了“超前”误区。

· 和孩子一起绘制“学习地图”,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结构,便于孩子查

找知识“断链”,修复学习问题。

· 当总是面临超出理解范围的问题时,孩子容易失去自信心。

第7章

理解孩子的“叛逆”

在分析了如何解决孩子“懒”和“笨”的问题后,再来面对一个让很多父母更头疼的情

况:孩子根本就不听劝告,也不服从安排,甚至还专门和父母对着干,做出一些让父母伤

心、难堪的事情。

从“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到冲突加剧的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常常是父母的心

头大患。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如果能够乖乖听话,不就什么问题都不存在了吗?

叛逆的根源

孩子为什么会叛逆?请回顾一下自己的养育历程,是不是孩子在婴儿阶段很“听话”。

特别是在出生后两周内,他们甚至都不怎么哭闹,完全依从着父母来吃喝拉撒睡。这是因为

他们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父母安排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渐渐地,宝宝会用哭声来表达自

己的需求和不满。接着,大概从两岁开始,孩子迎来了第一个叛逆期—— “宝宝叛逆

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还学会了通过打人来表示抗议。从这一刻开始,父母就应该做

好心理准备:孩子的成长注定是一个发现自我,走向独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和父母“渐行

渐远”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谓的不听话和叛逆等都源于孩子自我意识

的萌发,是孩子日渐成熟的标志。反之,如果孩子寻求独立和自主的过程受阻,短期内可能

表现为听话和顺从,长期却可能出现内在动力不足,得过且过等严重问题。

由此可见,孩子叛逆是成长和成熟的自然结果。换个角度想,孩子并不存在所谓的叛

逆,只是有了自己的想法,而父母因为各种自身的或者外界的原因,不认可他的想法,于是

主观地将孩子不同于自己的想法定义为叛逆。

习惯了唠叨和教训孩子的父母可能会发现,有时候孩子会采取“油盐不进”的态度。这

种形式的叛逆往往比哭闹撒泼、公然抗争还让人恼火,很多父母和孩子由此陷入了“拉锯

战”。其实,这只是孩子启动了自我心理保护机制。

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遭受辱骂时感受到的疼痛和遭受毒打时感受到的疼痛相仿。如同总

穿一双磨脚的鞋,被磨破的地方久而久之就会长茧,大部分孩子在受到责骂时,为了不让自

己每次都心碎受伤,自然而然地就会选择忽略那些批判性、侮辱性的指责,表现出来的就是

将父母或者老师的话全当“耳旁风”。

我上小学时常有老师用“死猪不怕开水烫”来讽刺孩子,却没有想想“猪”到底是怎

么“死”的。当孩子遭受不友善、不公正的待遇时,厚着脸皮无视大人、继续捣蛋,这只是

在保护自己。这样的孩子逆商不错,除了会成为大人眼中的“问题孩子”,被冠上“调皮捣

蛋”的名头外,至少还能没心没肺地健康成长。最麻烦的是一些较为敏感的孩子,在受到外

界伤害后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像当年女作家三毛,受到数学老师当众羞辱后自闭过很长时

间。另外还有些孩子,为了避免被责骂,反过来会形成讨好型人格,一味讨好他人而忽视自

己的感受,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

父母天然地希望孩子少走弯路,人生顺遂,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试图基于自

己的人生经验给予孩子规训和指导。这本身其实没有什么问题,错就错在父母往往以一种居

高临下的态度,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念。结果,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甚,

反抗越甚。

古人说,对待年迈的父母“色难”——不仅要尽到赡养父母的责任,更要在此过程中保

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养育孩子又何尝不是?就连我们自己,也会对朋友温和亲切的建议欣然

采纳;而对领导不由分说的规定,则很可能表面应付,暗中抗拒。即便我们打心眼儿里为孩

子好,若不注重方式方法,就起不到正面的效果。

那父母怎么改善自己的方式方法,来避免孩子的叛逆呢?

设身处地,双向共情

避免孩子叛逆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原则:设身处地。

设身处地需要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都容易想到的,父母带头设身处地去理解孩

子;另一方面,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引导孩子也设身处地去体谅父母。

先来说说父母的设身处地。父母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其实就是对孩子的尊重。很多父

母认为自己恰恰是为孩子设身处地着想,才会不遗余力地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督促他好好

学习。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设身处地,父母仍然是基于自己的理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自

说自话。真正的设身处地是从孩子的立场、孩子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关于养育的小实验 宝宝喜欢的婴儿车

有一个婴儿车的改良实验:以前的婴儿车总是让婴儿面向前方,因为成人认为,出去游

玩应该视野开阔,欣赏美丽的风景,然而宝宝并不喜欢坐这样的婴儿车,尤其是第一次乘坐

婴儿车的宝宝,往往表现得非常紧张和担忧。后来经过研发部门的潜心调查,发现这个问题

其实很好解决,只需要把婴儿车转过来,让宝宝看到正在推车的妈妈,知道妈妈和自己在一

起,他瞬间就放松下来了。这个小小的、成功的改变正是从儿童视角解决儿童问题的典范。

对孩子而言,世界给予他们的信息实在是太多、太丰富、太新奇了。如果我们尝试用孩

子的视角去看世界,就会发现,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刺激和挑战,

充满了属于他们那个特定年龄的紧张和焦虑;还会发现,孩子真正能够倾诉和求助的人并不

多,而这个时候,自己的父母不仅不帮忙,反而通过指责、抱怨、要求、惩罚等来添乱,换

作我们,是不是也会叛逆呢?

还记得我小时候经常想:如果我当了大人,一定不会……遗憾的是,待自己真正做了大

人,就再也记不起小时候许下的愿望了。就好像我们在成长中会穿越一道门,一旦进入“大

人国”,就再也回不去“小孩国”了。大人很难理解小孩的想法,大人和孩子就像是在两个

世界,操着两种语言。因此要想沟通顺畅,我们首先要尝试进入孩子的世界。

这里我们可以试一试“回到童年假想法”,以此来唤醒尘封的童心,打开儿时的记忆。

我们可以用三个问题来帮助自己“回到童年”。

· 问题一:我小时候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 问题二:当时父母作何反应?我对他们的反应感觉如何?

· 问题三:我当时最希望父母为我做什么?

这三个问题可以帮我们在当年那个幼小的自己与现在幼小的孩子之间建立一个联结,形

成共鸣。这样,我们往往能以一种不一样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不当行为。这正是实现“和善

而坚定”的关键:发自内心地体谅和认可孩子,我们才能做到对孩子和善;和善的态度才能

唤起孩子的共鸣,消弭孩子的反叛行为,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坚定地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先将自己看成孩子,那么自然而然地会由那个居高临下、颐指气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