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大人,成为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朋友。既然是朋友关系,亲子间当然可以进行很好的沟

通。

当然,即使你实在回想不起自己童年的经历,难以去揣度孩子的想法,要做到设身处地

其实也很简单,关键就是少控制,多倾听。不要动辄向孩子宣讲你的道理,而要多听一听孩

子的想法。

我和儿子小Q的关系在他7岁时曾经一度陷入僵局。由于那段时间我很忙,因此和他的对

话模式经常是“你必须立刻去……,否则我就……”,只要他不能执行指令,我就会用各种

惩罚措施来威胁他,如取消外出游玩,不准下楼游泳,没收某个玩具,拒绝某个请求,等

等。

一开始,小Q诚惶诚恐,效果还算立竿见影。久而久之,小Q不仅反应速度越来越慢,而

且在我出言威胁时,他要么就满不在乎,要么就默不作声,又怨又恨地看着我,开启一

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让 我 做 出 改 变 的 居 然 是 一 本 尘 封 已 久 的 闲 书 —— 《跟 巴 黎 名 媛 学 到 的 事》

(Lessons from Madame Chic)。书里说到法国女人和世界上其他女人一样忙碌,照顾家

庭的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追求。然而她们没有步履匆匆,满腹牢骚,而是把照顾好家人作为

一种幸福和成就,做这件事时非常投入,也非常享受。这段描述让我开始反思和改变自己的

行为。

我不再怨念小Q的不配合占据了我的精力和时间,而是尽可能慢下来倾听他的诉求,提供

力所能及的帮助。我还就之前的暴躁和自私向他进行了解释和道歉。我发现,孩子对我们的

爱与宽容远比我们感受到的多得多。

当我愿意低下头来承认自己的狭隘时,小Q立刻会用开心和释然的态度做出回应,不仅非

常宽宏大量地原谅了我之前的暴躁,还表示了对我工作忙碌的理解和同情。在这样一种轻松

而开心的氛围中,我和他的沟通变得容易多了。多花在倾听和沟通上的那一点时间简直就

是“物超所值”,交流会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威胁没有解决的问题,用倾听和示弱就轻松

解决了!

然而,任何沟通都是双向的。如果父母一味宽容、理解,而孩子却总是任性、胡闹,亲

子关系一样还是会回到恶性循环之中。所以我们解决孩子的叛逆问题不能只靠父母单方面努

力,而是要双向共情。因此,接下来要谈谈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设身处地理解父母。其实,让

孩子设身处地去理解父母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体验父母的日常生活。

很多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念叨自己的辛苦和不易,希望借此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艰辛,从

而让孩子用懂事和努力来回报。然而做到设身处地的前提是要有切身感受,这是无法通过说

教来传递的。唯一能让孩子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的办法是让他们真实地体验。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同样的,在《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美

国贫困家庭的孩子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懂得尊重父母和谦让兄弟。在辛苦维生的家庭当中,

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体验生活的残酷,更忍辱负重,不太可能任性妄为。而我们很多家庭往往

一边强调着生活不易,一边堆砌着物质享受,让孩子觉得无论是食物、玩具还是旅游,要得

到什么都轻而易举,难以理解父母在背后的辛苦付出。

要让孩子体验父母的劳碌,只需要让他在假期中抽一天时间不做作业,陪着父母从清晨

买菜、备菜、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到整理房间全流程体验一次,或者偶尔当父母在家办

公时扮演一次端茶递水的小帮手,看着父母头不离案,一刻不停地处理工作。要让孩子明白

生活的不易,可以让他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基础工作,例如糊纸盒。这些体验远胜父母一百

万次的说教,孩子自然会发现:原来学习不是世间最辛苦的事,自己不是全世界最辛苦的

人。

需要注意的是,带孩子进行这些体验时,不要将其作为一种惩罚或者说教的工具,而要

将其看作与孩子一起抱着开放的心态去体察生活的机会。这样才不会遭到孩子的抵触,才能

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要解决孩子叛逆的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叛逆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解决它

需要父母和子女彼此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双向共情。父母为孩子设身处地着想是尊重,孩

子为父母设身处地着想是感恩。尊重与感恩,它们互为条件,也互为因果,共同成为解决孩

子叛逆问题的良药。

养育干货笔记

· 所谓的叛逆,往往不过是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当父母不认可孩子的想法时,就会

将这种想法定义为叛逆。

· 父母假想自己回到童年,与幼小的自己建立联结,就可以获得与孩子的共鸣。

· 解决孩子的叛逆问题需要双向共情:父母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也要让孩子体验

到父母辛苦的日常。

第8章

根治孩子的“上瘾”

孩子除了表现出做事拖拉的“懒”、成绩落后的“笨”和不听管教的“叛逆”等问题,

还有一个让父母大为头疼的问题就是“上瘾”。孩子形成不良嗜好,特别是游戏成瘾,不知

道让多少父母操碎了心。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总是逮着一切机会玩游戏。不玩游戏时,孩子是一个知书

达理、开朗阳光的大男孩,但一玩起游戏来,就会变得“六亲不认”。为了让孩子戒掉游戏

瘾,我朋友专程带他去尼泊尔徒步、登山,希望能让孩子净化心灵,戒掉游戏。结果孩子对

壮丽的美景视而不见,全程做一个“低头族”,枉费了朋友的苦心,旅行最终只是换了一个

环境玩游戏而已。

其实,当父母发现孩子对某个自己不赞同的东西感兴趣时,先不必恐慌,因为父母反对

的态度很容易增加这些东西的神秘感,反倒让孩子更加好奇,更加痴迷。父母应先保持镇

定,观察一下孩子是一时兴起,还是泥足深陷。

下列情况改编自台湾空中大学健康家庭研究中心用于测定孩子是否网络成瘾的“上瘾自

测清单”。父母可以自行测试,还可以把表中的“网络”换成其他上瘾对象,如手机、游

戏、小视频、电话聊天等,用以判定孩子是否成瘾,以及上瘾的程度。

如果孩子每周上网时间超过40小时,并且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那么可能已经对网络上

瘾了。

测一测 孩子是不是对网络上瘾了?

1.孩子曾经努力减少上网时间,但没有成功。

2.孩子在不上网的时候,也经常谈着网上的事。

3.当减少或者阻止孩子上网时,他表现出沮丧或者暴躁。

4.孩子上网的时间经常比约定的时间要长。

5.孩子会因为上网而影响学习,很少与身边朋友互动。

6.孩子曾为了偷偷上网而向家人或者朋友说谎。

如果孩子只是短暂地对某些东西产生了新鲜感,父母完全可以抱着一种开放的、分享的

态度与孩子聊聊关于这些东西的话题,不用严阵以待地对孩子进行说教,只需要真实地讲出

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甚至也可以用自己儿时的经历与孩子共情。

一般孩子在掌握了真实、全面,不带偏见和斥责的信息后,心里往往都会有一个明智的

取舍。在这里,父母的信任是关键,要相信孩子愿意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当出现问题

时,父母要相信孩子只是能力不够或者经验不足,愿意帮着孩子一起分析、解决问题,而不

是对他们进行道德评判。这样温暖而有力的亲子关系是帮助孩子尽快排除干扰,回到正轨的

重要保障。

成瘾的机制

当然,如果孩子确实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上瘾,那父母就要认真应对了。要解决上瘾问

题,首先要回到根本,了解成瘾的机制。

从生理上讲,上瘾源于人类对多巴胺的贪恋。多巴胺通过向我们传递一种谎言来控制我

们的行为,那就是“如果你现在做了这件事,你就会无比快乐;否则,你将会生不如死”。

这是一种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激励模式:一方面大脑预见快感从而产生欲望,这就是吸引我们

的胡萝卜;另一方面,奖励系统释放多巴胺的同时也激发了压力激素,当我们期待目标时,

也同样感到了焦虑,这就让我们在渴求某样东西时,会感觉像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

关于养育的小实验 多巴胺的谎言

1953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麦吉尔大学的两名年轻科学家将小白鼠脑中的电极安错了位

置,偶然发现了多巴胺。安上电极的小白鼠可以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按压这个电极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