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以为小白鼠体验到的是“幸福”,进而以为多巴胺就是幸福激素。可惜,后续的研究表明
小白鼠体验到的并非“幸福”,而是“欲望”。
父母想一想自己也曾经陷入放纵和克制欲望的矛盾心理,经常忍不住拿起手机刷视频,
对孩子是不是就能多几分理解?大部分时候,真的不是孩子有多么不好,而是多巴胺的原
因。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尼尔·埃亚尔(Nir Eyal)教授在《上瘾》(Hooked)这本书中,揭
示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神经营销学的运作原理。可以说,当今商业社会让消费者上瘾的
种种产品设计与营销模式正是利用了大脑的上瘾机制,通过让人们持续不断地刷视频、玩游
戏,为开发者和售卖者提供高额利润。正因如此,这类活动逐渐被定义为“精神鸦片”。
相较之下,对大脑没有深入研究的父母,与在这个领域有大量投入和研发的企业相比,
在这场注意力争夺战中似乎没有优势。更让人气馁的是,父母还经常充当着游戏行业的“神
助攻”。这怎么可能呢?父母最恨的不就是游戏吗?
研究人类行为模式的福格教授(Brian. J. Fogg)指出,人类要采取一个行动,首先
必须有动机。动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一类是追求希望,逃避恐
惧;还有一类是追求认同,逃避排斥。
达摩克利斯之剑又叫悬顶之剑,出自古希腊故事,比喻时刻存在的威胁。——编者注
而当前大部分中小学生除了在学校从早到晚地听课,就是回到家里没日没夜地做
题。“双减”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作业和补习的压力,但是高考这把“达摩克利斯之
剑” 仍然悬在头顶,学习竞争仍然激烈,听课、刷题仍然填塞着大部分孩子的生活。于
是,当老师给出“我的精彩生活”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大部分孩子居然只能胡编乱造,让人
无奈感叹:精彩生活全靠想象。
与此同时,孩子耳边充斥的往往不是肯定和鼓励,而是要求与苛责,是父母没完没了的
念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们成天面对无休无止的枯燥工作和没完没了的说教指责,是
否也希望换个空间去体会一下快乐、希望和认同?而这些,恰恰是那些设计精巧的游戏在虚
拟世界里一站式提供的。
打怪、修仙、升级……在种种激动人心的冒险之后,最终成为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
这些游戏里重复的套路,提供给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满足感。这让孩子的生活陷入了
一个恶性循环:越是远离生活,就越是沉迷游戏;而越是沉迷游戏,就越发远离生活。而将
孩子推离真实生活的始作俑者,可能恰恰就是父母。
为孩子注入快乐、希望和认同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对游戏的痴迷,不能只靠严管和责骂,而是需要为孩子的
生活注入来自真实世界的快乐、希望和认同,帮助孩子将注意力投向真实生活而非虚拟世
界。
回顾本章开头提到的我朋友的孩子。虽然尼泊尔的净化之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是我
的朋友依旧在努力治愈孩子的游戏成瘾。最终,她找到了孩子的另一个兴趣爱好,给孩子报
了一个拳击班,让孩子学习之余,在拳击馆中挥洒汗水,释放压力。男孩子本来就喜欢身体
对抗,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在学习拳击的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专注力和毅力,不仅能
够将艰苦的训炼坚持下来,还进步神速,在一系列的比赛中得了奖。
这为孩子开启了全新的正向激励体验:做感兴趣的事情,获得快乐,获得肯定,由此进
一步强化孩子的兴趣,增加他对这个积极爱好的投入。
此时你可能会表示,我想知道的是如何戒掉游戏上瘾,不是如何培养兴趣爱好。可这两
件事常常是一回事。正是因为孩子对拳击上了瘾,他自然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致再去玩游
戏了,游戏的瘾自然也就戒了。
小Q四五岁时,开始对游戏表现出兴趣。我并没有因此如临大敌,视游戏为洪水猛兽,禁
止孩子玩游戏,杜绝孩子接触游戏的一切机会。因为绝对禁止其实是不现实的,孩子迟早要
使用电子产品,也迟早会脱离我们的监督,如果他们没有尽早锻炼出自控力,早晚有一天还
是会在我们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尽情地,甚至报复性地玩游戏。
我首先给孩子下载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里面虽然都是各种各样的通关小游
戏,但也通过游戏让孩子掌握了拼音、数字、计算、图形等各种知识,让小Q明白:在游戏中
也可以学习,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高级游戏。
其次,正如前文所说,在小Q喜欢上游戏后,我给他报了一个编程班,他在了解游戏制作
的原理后,再也不会对游戏上瘾了。
最后,我们周末和假期一定会尽量抽出时间,带孩子去公园,去山林,去海边,去原
野,感受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丰富多彩。当然,闲暇时也不排斥一家人偶尔聚在一起玩一些
经典的小游戏,当然,我也乐于尝试小Q给我介绍的各类游戏。
我想传达给小Q的信息是:爸爸妈妈也懂游戏带来的快乐,游戏可以成为我们精彩生活的
一部分;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一起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是我们控制游戏,而不是
游戏控制我们。
第5章曾提到,纠正孩子不当行为的最佳办法就是用天性对抗天性。打游戏可以分泌多巴
胺,做别的事情也能分泌多巴胺。所以解决上瘾的办法不是围追堵截,而是为孩子提供支
持,用积极的爱好戒掉上瘾。
父母如果经常责骂孩子,就可能会沦为视频网站和游戏公司的帮凶。只有多带孩子去发
现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多彩,才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珍视和肯定,帮助孩子发掘他
们自己的天赋和特长,让孩子看到自己一路的进步与成长,与孩子一起享受精彩的生活。
养育干货笔记
· 当孩子面对枯燥的学习和没完没了的说教时,会更希望进入游戏体会快乐、希望和
认同。
· “戒掉游戏上瘾”和“培养兴趣爱好”常常是一回事,解决游戏上瘾的关键方法是
发掘孩子的积极天赋。
如果由你来养育童年的自己,你会做出哪些努力?
第9章
从“对手”变为“队友”
经常听到有父母说,又和“熊孩子”斗智斗勇了一天!两个“斗”字体现出亲子之间的
对立关系。父母和孩子在各方面都可能对立起来:做作业——父母催,孩子拖;打游戏——
父母禁,孩子闹;玩手机——父母查,孩子躲……父母为了管教孩子殚精竭虑,孩子为了反
抗父母花样百出。大量的内部斗争消耗着父母和孩子的精力和情感,浪费了亲子之间的美好
时光。
好的亲子关系,首先体现在一个转变:从“对手”变为“队友”。可能有父母会说,孩
子想玩,父母想让孩子学习,亲子之间天然就会产生对立。
父母和孩子到底天然是“对手”还是“队友”?先来分析亲子各自的根本目标。父母的
根本目标是让孩子拥有幸福人生;那孩子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呢,难道不也是让自己拥有幸福
人生吗?亲子都在为同样的目标努力,本就该是一个团队。亲子的分歧是在实现同一目标的
过程中,在路径、方法、策略上的分歧。既然亲子是一个团队,就要本着“队友”的心态来
解决这些分歧。更进一步说,父母和孩子应该结成一个指向发展的成长共同体。如何来实现
呢?可以分两步走。
形成团队意识
父母想和孩子变为“队友”的第一步是培养团队意识。当孩子遭遇挫折和失败,例如作
业做不好,考试没考好,比赛没发挥好时,父母一般都会干什么?有的父母可能连句安慰都
没有,就直接打着“分析”的名义指责和批判。想一想,如果是工作伙伴遇到了难题?我们
肯定不会肆无忌惮地抱怨他,而是会冷静下来和工作伙伴一起分析问题出在哪儿,怎么解
决。
前文说到:“我们是来帮忙的,评判是无益的。”这种姿态正是让父母和孩子从“对
手”转变为“队友”的关键。然而认同这个道理很容易,践行它却很难。因为我们从小到大
都一直习惯于被人评判,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熟知的行为逻辑和模式,所以也只会这样去对待
孩子。此外,指出别人的错误,远远比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容易得多。还记得大脑的偷懒天性
吗?既然指手画脚让我们感到轻松又显得自己聪明,那动动嘴皮子、骂骂人就成为一些父母
在养育中的日常。
结果,我们没有将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为孩子提供帮助的支持者的角色上,而是扮
演着居高临下的独裁者的角色。我们与孩子之间进行的沟通,看起来是交流,其实常常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