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们一厢情愿的霸凌。

情感引导法

要真正帮上孩子的忙,父母需要做什么呢?既然是“队友”,就要以有效的沟通方式来

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父母的语

言》 (Thirty Million Words)、 《如 何 说 孩 子 才 会 听 怎 么 听 孩 子 才 肯说》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等书中

都倡导父母和孩子沟通时先认同情感,说出事实,再给予帮助,即情感引导法。

当我们发现孩子做作业走神时,可以先问问孩子:“作业太多,累了吧?是不是有点儿

无聊?”或者直接问孩子:“怎么了?”试着在不评判的基础上去理解孩子,与孩子共情。

接着在说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简单直接地讲出我们观察到的事实,例如“我看到你做一

会儿作业就会停下来,似乎在出神”;不要说带有偏见的话,例如“你一做作业就走

神” “你一点儿都不爱学习”这些夹杂着道德审判的话。最后,我们要把目标聚焦到帮助

孩子解决问题上,可以问问他“我们怎么克服这个困难呢”“有什么我可以帮得上忙的

吗”,也可以向他建议“要不我定时来看看你,提醒你一下”或者“你学习一段时间我就提

醒你稍微休息一会儿,吃点儿水果,怎么样”……

其实亲子间的沟通方式、步骤或技巧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要有基本的信任。同样是

提醒孩子做作业要专心,如果父母对孩子不信任,采用的是偷偷摸摸、突袭检查、批评斥责

的方式,孩子可能相当抵触,甚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亲子间一旦形成对立,孩子就

会把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与父母斗智斗勇,而不是专心学习上,而且孩子最终也不会

把“专心学习”当成自己的问题来主动解决,难以内化出良好的习惯。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是想要做好的,只是由于不够成熟、诱惑太多等,暂时还做不好,愿

意站在与孩子商量,同孩子一起想办法的立场上,那么孩子就非常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诲,不

仅不会抗拒,甚至还会感激父母的理解及协助。

说到底,任何沟通的基础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信任才会理解,理解产生共鸣。

在共鸣的基础上,亲子间才能达成共识,进而共谋出路。而要产生亲子间的共鸣,沟通情

绪、沟通氛围和沟通时机,可能比沟通内容、沟通技巧更重要。因此每次亲子对话前,我们

不妨先问问自己,情绪、氛围和时机对吗?

允许孩子暂时待在错误中

我看到不少父母在孩子情绪低落,或者已经抓狂的时候试图给孩子讲大道理,以为自己

在以理服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看,无异于高声训斥。当孩子情绪不稳定,尤其是感受到愤

怒、沮丧、悲伤等负面情绪时,不管父母说什么,他已经听不进去了。此时,应该让他先消

化情绪,冷静下来,切忌和他硬碰硬。

人在遭遇挫折后往往都特别敏感。因此,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父母要先与他共情,要

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认可和同情,营造出相互信任的氛围,为下一步的沟通扫清障碍。我

每次对小Q说出“噢,发生这样的事,你一定也很不好受吧。现在我们来看看,能一起做点儿

什么”之类安慰的话时,他的抵触情绪就会大大消解,再给他提建议他就容易接受得多了。

学习是建构性的,如果孩子根本没有相关经验,父母却硬要说教,那么多半他会一只耳

朵进,一只耳朵出。只有等他自己有了一些体会,甚至遭受了挫折和失败,此时父母跟他讲

道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一点就通的作用。所以“让孩子在错误中待久一点儿”这种说法不

无道理。

有一部日本电视剧叫《将太的寿司》,剧中的寿司大师从来不亲手教授徒弟技巧,只是

让他在自己的寿司店里工作,甚至连徒弟遭受师兄们的欺凌和竞争对手的打击,大师也视而

不见。只有在一些特别罕见的情况下(全剧中只有两次),徒弟面对想尽办法也难以解决的

难题时,大师才会出手教徒弟一些绝技。我当时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大师不把一身本领耳提

面命地教给爱徒呢?现在我太佩服这位大师了,徒弟历经磨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感悟,老

师的点拨才能起到一点就通的作用。这位大师不仅是做寿司的大师,也是教育的大师。

父母的全景式参与

亲子间要产生共鸣,父母还应该360度全景式地了解和参与孩子的生活体验。父母可能认

为自己天天都和孩子待在一块儿,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生活起居,难道还不算全景式参与

吗?那请扪心自问,在你的全程参与中,你和孩子的关注点一致吗?你会乐他所乐、想他所

想吗?甚至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兴高采烈地跑过来和我分享一件他觉得特别有趣的

事情,我却敷衍几句后,话锋一转就询问起孩子的学习。

父母如果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他们生活中惊喜的发现、成长的烦恼、与同伴的

交往、秘密的心事,孩子应该很难把父母当成同伴或盟友吧。

很多公司都会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就是为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在齐心合力的活动

中,增强工作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亲子关系何尝不是如此。父母应该和孩子玩在一块

儿,想到一块儿。在一起时,父母应该尝试放弃自己的主导性,让孩子带领父母重新体会童

年简单纯粹的快乐。父母先对孩子有深度的理解和信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才能逐步建立,

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才能形成。在这个前提下,父母说的话孩子才愿意听。玩在一块儿,奋

斗在一块儿,家庭才足够紧密,共同成长才成为可能。

增强团队战斗力

在培养了团队意识之后,父母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增强整个家庭团队的战斗力。这方面可

以展开的内容太多,这里化繁为简,只说最关键的两点——追求成功和不怕失败。

追求成功

既然亲子是一个成长共同体,就要共同成长。这个成长当然主要指孩子的成长,不是因

为孩子是家中唯一需要成长的人,而是因为孩子是家中成长空间最大的人。但是,这个成长

同样也指父母自身的成长和家庭整体的成长。“点燃孩子”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父母先“燃烧

自己”。

心理学家约翰·W.阿特金森(John W. 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成就动机的

水平依赖三大因素:一是成就需要,二是成功预期,三是成功渴望。因此,我们应该在家庭

中营造一种追求卓越的氛围,即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着关于成功的快乐

记忆,都乐于追求成功,并且都认为成功是完全可能的,那么在拥有这种共识的团体中,每

个成员的成就动机就都容易被激发。反之,在一个认为成功无望,或者对成功并不热衷的家

庭,孩子也很难积极上进。

《虎妈战歌》中蔡美儿所采用的养育方式,虽然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但特别值得借鉴

的一点,也是成功征服了万千美国父母的一点,就是整个家庭对成功的追求,对勤奋的倡

导,以及对高标准的坚持。

不怕失败

当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即便是非常优秀的人才,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失败。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应对失败的逆商甚至比智商和情商更为重要。家庭作为一个成

长共同体,在追求卓越的同时,更要有一个正确处理失败的机制,为孩子提供“反脆弱”的

支持。

依据认知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的观察,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

往往都在获得成功时倾向于自我归因,也就是认为成功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或者努力使然;但

在遭遇失败时,又都倾向于外在归因,就是把问题都推到别人或者环境上面,俗称找借口。

不仅如此,当外在压力过大的时候,人们往往缺乏直面挫折的勇气,不是文过饰非,就是绕

道而行。

小Q曾经一度在学习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抄答案。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段时间,我鼓

励小Q利用一些游戏化的线上学习平台学习数学。一开始很顺利,但后来题目难度增加,从他

的房间里不断传出“哔哔”的错误提示声,干扰到了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我。有时我就会斥

责他。后来,他做题逐渐安静了,居然再也没有做错,这让我很诧异。但是当我让他复述做

题的思路时,才发现他是等系统显示答案后才填上答案,其实根本没有弄懂如何解题,那么

多的练习全部白做了。

虽然我内心崩溃,但还是要冷静下来解决问题。我先向小Q保证不会责怪他,让他把这样

做的真实原因告诉我。他一脸委屈地说,题太难了,他不会做,又不想打扰我,不想挨骂,

才出此下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他没有讲出来,就是他还非常享受做题全对、受到表扬的感

觉。想明白这些,我的内心逐渐平复了。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我发现是自己太急于求成了,跑到了孩子的前面,比孩子更想

他学好,才导致他忽略了追求新知、解决疑问的初心,完全把这件事当成了取悦我的工具和

敷衍我的任务。在压力之下,小Q根本没有动力,也没有勇气去面对难题,直接选择了最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