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抄答案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样的事,靠骂一顿可解决不了问题,关键还是要调整我们自己的态度,让孩子放轻

松,把失败和挫折看成一种机会,而不是一种惩罚。于是,我让自己和小Q都慢下来,不用急

于求成,也不用一天一课地赶进度。第一次没有听懂,就让小Q停下来反复多听几遍,哪怕一

次只搞懂了一道错题,也是他的收获。同时,我还给小Q准备了一个儿童耳机,让我们可以互

不干扰地做事,我也不再因为他做错了题目就责怪他。慢慢地,小Q自己就树立了做题是“找

虫子”,改错是“抓虫子”这样积极的学习态度。有了这种态度,他学习上的自主性和积极

性也更强了。

樊登读书的创始人樊登在他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教会了孩子“吃一堑,长一智”这句

话。例如孩子把家里贵重的花瓶打碎了,樊登会告诉孩子自己很难过,这也造成了家里的损

失,让孩子知道错误的行为导致了糟糕的结果。但同时他会和孩子共情,一边帮孩子把玻璃

碴收起来,一边安慰孩子说还好没有伤到人,并坦言他自己小时候也打碎过东西,打碎东西

以后,也觉得特别害怕。关键是,事后他会问孩子,从这件事情中可以学到什么,孩子回答

学到要小心一点儿。他又进一步问孩子哪些方法能够做到更加小心。孩子因为没有遭受责

骂,情绪很平稳,在大人的引导下一点一点总结出经验教训,包括不在客厅玩球、不在房间

玩有弹力的东西等。有了自己的总结,孩子后来就很少再打碎东西了。

在这种家庭氛围里,孩子就不会惧怕犯错。例如,樊登的孩子成绩一向不错,结果有一

次数学只考了73分。但孩子一点儿也不怕,完全没有大多数孩子考砸了会有的“山雨欲来风

满楼”的紧张感,反而笑嘻嘻地跟樊登分享自己没发现试卷背后印了题,总结教训说“以后

要把卷子正反面都看一遍”,自己就学会了运用“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

很多父母急于批评孩子,其实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我们自己心中也住着一个怕受

谴责的孩子,因此当糟糕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不想为此负责,不想跟孩子共同承担失败的结

果,就会用“你看我告诉过你多少次……” “我有没有跟你说过”这类批评与孩子划清界

限。结果孩子没有从错误中学到有益的经验,只记住了千万别把错误暴露给父母,否则自己

就会挨骂的教训。

总之,父母如果想实现和孩子从“对手”到“队友”的根本转变,结成一个指向发展的

成长共同体,就应该本着“多帮忙、少评判”的态度,与孩子构筑起团队意识,基于信赖和

共鸣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此外,为了增强亲子的团队战斗力,让家庭成为一个整体,应该

教会孩子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在追求卓越的同时,把失败也看成“吃一堑,长一

智”的机会。

虽然一些父母早已明白要与孩子从“对手”变“队友”,却迟迟难以做到,一看到孩子

的不当行为,就气血翻涌,怒不可遏。因此,下一章将分享一个专门调节父母失控情绪

的“又好气又好笑”模式。

养育干货笔记

· 每次亲子对话之前,父母可以先问问自己:情绪、氛围和时机对吗?

· 当家庭中的成员都乐于追求成功,孩子的成就动机更容易被激发。

· 将终身成长的观念融入家庭生活中,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逆商,让孩子勇于面对挫

折,即使遭遇失败也会继续努力直到成功。

· 父母对孩子应该坚持“多帮忙、少评判”的原则。

第10章

“又好气又好笑”模式

大多数父母当然希望和孩子从“对手”转变为“队友”。但是,当我们在养育中不可避

免地遇到孩子调皮捣蛋、不听劝告的情况时,还是会忍不住大发雷霆。

失控的原因

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失控归结于生活无奈、伴侣失职、过度焦虑等。但这些只是失控的

导火索,不是失控的症结。

《自控力》这本书中模拟了原始人在大草原上偶遇剑齿虎后大脑和身体的一系列反应,

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答案:

麦格尼格尔.自控力[M].王岑卉,译.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35.——编者注

信息先通过眼睛进入大脑中的杏仁体,这就是你的警报系统。这个警报系统处于大脑中

部,用来探测潜在的紧急情况。当它发现威胁的时候,就会利用其位于大脑中部的优势,迅

速将信息传给大脑和身体的其他部分。当警报系统通过眼球得知一只剑齿虎正在盯着你的时

候,它便会向大脑和身体发出一系列信号,让你产生应激反应。你的肾上腺会释放出压力荷

尔蒙……让你随时能战斗或逃命。……同时,警报系统会在大脑里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阻

止前额叶发挥作用。前额叶正是大脑中控制冲动的区域。是的,应激反应让你更加冲动。原

本有理智的、有智慧的、深思熟虑的前额叶陷入了“昏迷”。这样一来,你就不容易退缩,

或是反复思量是否要逃跑了。

数万年过去了,人类已经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这种生死存亡的考验,但是当孩子在我

们着急出门时磨磨蹭蹭,或者在我们反复训导时屡教不改,我们依然会感觉受到了冒犯。

这时我们启动的大脑运作机制与原始人遭遇剑齿虎时别无二致。我们的理智和自控“休

眠”了,杏仁体让我们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战斗”——责骂孩子;或者“逃跑”——放任

不管。当我们平静下来,重启理性时,我们立刻就会发现自己刚才的行为绝不是最佳选择,

我们只是把生活中无足轻重的小插曲和生死攸关的大挑战给弄混了,才会不由自主地行为失

当。

心理学的情绪ABC模式

父母在解决自己情绪失控的问题上,“预防”大于“压抑”。不是不让自己发火,或者

假装自己没有发火,而是要重新评估发火的原因。当我们面对这些原因时,不再如临大敌,

大脑就不会启动应激反应,我们自然也就不会失控了。

对于如何调节情绪进而改变行为,心理学家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创建的情绪ABC模式(图10-1)。这个

模式告诉我们:面对刺激时,改变我们行为的关键,不是去抱怨现状,而是去改变认知。

图10-1 心理学的情绪ABC模式

在情绪ABC模式中,A是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个体观念(belief,或译

为信念),而C是行为结果(consequence)。如图10-1所示,A虽然是事件的起因,但艾利斯

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才是C的直接原因,即个体会产生何种行为结果更大程度上取决于

个体如何解释和评价该激发事件。所以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C),往往不是由某一激发

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个体对事件不恰当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造成

的。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张德芬在《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一书中将事情分为三类: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我的事,

其中只有“我的事”是自己可以把控的。

人在同样的状况下,不同的信念可以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例如,上班路上

堵车,如果我们认为一切都在和我们作对,怨天尤人,患得患失(B1),就会觉得分外难熬

(C1);但如果我们将其看作一个难得的放空时机,同时认识到这是我们无法把控的“老天

的事” (B2),我们就可以在等待过程中听听音乐,想想心事,怡然自得地度过堵车时间

(C2)。

堵车这个事件(A)本身并未发生变化,感觉难熬、“路怒症”发作和感觉享受、听歌放

空这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完全取决于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可以说,认知和态度(B)

就是刺激(A)和反应(C)中间的桥梁,要改变我们的行为,关键是改变我们的认知和态度

(B)。据此理论,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著名的ABC认知行为疗法。

根据情绪ABC模式,我发明了一种简单好用的“又好气又好笑”模式,它可以在孩子淘气

和父母发火之间建立一个情绪的“缓冲垫”或者“过滤器”,让父母接纳转化糟糕的状况,

并最终冷静下来,表现出相对放松的、理性的状态。

“又好气又好笑”模式

“又好气又好笑”本来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情绪状态,用以形容处境尴尬或令人

难受的同时,又引人发笑的情景。这种情绪状态的绝妙之处在于,人虽然有点儿生气,却又

不是真的怒不可遏。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并不会做出急火攻心、丧失理智的反应,因此这种状态特别适宜用

来作情绪缓冲。图10-2是养育中惯常失控行为的ABC心理运行图,图10-3是“又好气又好

笑”模式下的ABC心理运行图,两者正好可以做一个对比:

▲图10-2 养育中惯常失控行为的ABC心理运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