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0-3 “又好气又好笑”模式下的ABC心理运行图

如图10-3所示,“又好气又好笑”模式需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承认自己感到“好气”,悦纳自己的坏情绪。当孩子的行为一再触及我们的底

线,渐渐耗尽我们的涵养和沟通耐心的时候,“要做平心静气的父母”已经是一种不切实际

的妄念。这时,怒气已经开始在我们胸中聚集,然后在某个出其不意的瞬间,理智的弦突然

绷断,大量的负面情绪喷薄而出。

如何避免情绪暴发呢?与其硬撑,不如承认。“好气”就是让我们在觉察到自己的不耐

烦、不开心的时候,就拉响警笛,明确自己的生气状态。我们可以在心里告诉自己,或者在

忍无可忍时大声说出来: “我要气炸了!” “怎么这么让人崩溃呀!” “这孩子简直

不知好歹!”“我马上就要骂人了!”。

把自己的愤怒说出来会产生两个很好的效果。第一个效果是最直接的,就是我们吹胡子

瞪眼的夸张表情,以及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会让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孩子也不得不

警觉,进而从只关注自己到开始关注父母,其实这也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强迫孩子尊重他

人,学会关注他人的情绪,进而顾及他人的做法。第二个效果可能我们自己很少意识到,就

是当我们把自己的愤怒说出来之后,我们已经开始在正视自己的情绪了。情绪怕自知,暗流

涌动的情绪才是破坏力最大的,而当我们注意到自己在愤怒时,这种情绪其实就已经进入我

们的意识控制范围内了。

我们的愤怒情绪本身不会伤害到孩子,但失控后的责骂会。所以表现出“好气”顶多只

是提醒孩子要转移注意力,仔细地留心一下这个呕心沥血、情绪即将暴发的母亲或者父亲。

往往这个时候,孩子会有一个短暂愣住的时间,而我们也应该趁机实施“又好气又好笑”模

式的第二步。

第二步,从“好笑”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消解自己的坏情绪。在讲到“做坏事”是

人的天性时,已经为运用“又好气又好笑”模式打下了基础:当我们知道人类在和自然界作

斗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现在看来让人匪夷所思又哭笑不得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后,我们就不用那么苛求孩子,也不用那么苛责自己。

生活其实不缺少趣味性,我们很多时候只是缺了转换一下的脑筋。想想“做坏事”是人

的天性,释然地叹息一声,转移注意力,留心点别的东西,例如,孩子天真却又无比固执的

眼神,算出2×6=8的稚气,犯错误时让人匪夷所思的“孤勇”……我们可以想想看,如果他

不是自家的孩子,而是邻居家、朋友家的孩子,是不是这些都能变成让我们哑然失笑的“笑

点”,而不是歇斯底里的“爆点”。

如同我们把“好气”大声说出来一样,我们也可以把“好笑”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思

想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既是思维的载体,有时也是塑造我们思维的工具。我们可以有意识

地在内心嘀咕,或者大声说出来,“啊哈,这家伙又在变着法儿地偷懒。” “这小子,说

起歪理来头头是道。” “天哪,这种算错的方法还真是出人意料,太有创意了!” “这

种做题的速度,难道他以为自己在造火箭吗?”……我们尤其可以发自内心地感慨:“这状

态,和我小时候简直分毫不差!”

有些养育书籍里还建议过一个办法,让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小题大做的滑稽,就是想象自

己此时不是身在局中的父母,而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看客,透过一个挂在房间里的摄像头,看

着一对正在“斗法”的母子或父子,瞬间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场景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假装置身事外让我们排除了关心则乱的情绪干扰,等我们习惯了这种好气和好笑的转

换,我们会发现再糟糕的状况也有它好笑的地方。我们要发掘自己内心小小的乐趣,让我们

在最闹心的情况下也能不失幽默感。幽默与智慧总是相辅相成的。

简·尼尔森(Jane Nelsen)在《正面管教》中曾经提醒父母,如果感觉快要气到失控

了,最好立刻和孩子分开,回到自己的房间中待一会儿,等平静下来再出去解决问题。但与

其被动等待情绪冷却,倒不妨在此期间主动试试“又好气又好笑”模式,或者调动“旁观

者”视角,我们的愤怒往往就会被冲淡,甚至烟消云散了。

上面讲的是“又好气又好笑”模式的预防功能。如果我们已经因为失控而大骂或者揍了

孩子,那么“又好气又好笑”模式同样可以起作用。比如事后对自己说一句“我承认刚才表

现得不太好,不过人不就是这样吗”。这个态度也会像一个减震器,切断或弱化孩子问题行

为和大人问题行为的连锁反应,减轻我们内心的罪恶感,让我们原谅和善待自己,免得我们

越是自责,压力就越大,最后直接失控。

值得注意的是,“又好气又好笑”模式并不是让我们麻痹自己,对问题放任不管,而是

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放松的心态去看待和处理它。当我们解除了危机警报,回归自然状

态,血液从压力反应的区域重新流回前额叶,我们的理性判断和养育技巧才能够派上用场。

笑对“鸡毛飘飞”

这里分享我一对朋友的案例,他们让我深受启发。他们是那种永远怀揣一颗童心,遇到

任何挫折都能像孩童一般嘻嘻哈哈应对的人。下文我会把他们称为“豆豆爸妈”。

在豆豆还在用纸尿裤时,有一次他腹泻了,在父母手忙脚乱地给豆豆换纸尿裤的间隙,

他居然把家里所有的被子都给拉脏了,不仅家里飘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全家人都没有被子盖

了。这件事如果是发生在我家,我和我老公多半会头皮发麻,进而互相埋怨,甚至还会萌生

出“为什么要生娃”的悔意。而我的这对活宝朋友,一边嘻嘻哈哈地打趣小宝宝的这个滑稽

情景,一边开开心心地洗被子、换被子。本来让人心烦的事情,却仿佛成了一项开心的家庭

活动。我问他们:“你们不觉得很崩溃,很烦人吗?”他们却回答:“是有点儿烦。但是看

到豆豆滑稽的样子,皱着眉头高速发射,我们换一床,他就拉一床,真是笑死我们了!”

豆豆长大一些后,有一次和父母逛商场,为了要挟父母给他买玩具,躺在地上赖着不

走,这对父母并没有像大多数父母那样威逼利诱,而是高高兴兴地掏出了手机,对着地上的

豆豆拍起了照片,一边拍还一边夸:“这个姿势,这个构图绝了!”豆豆看到自己的“恶

行”居然成了父母的笑料,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而且自己也很快被父母逗笑,开始

摆姿势配合照相,逐渐忘掉了买不成玩具的不愉快。

豆豆爸妈就是这样,总能在糟糕的状况中发掘出好笑的事情,在一地鸡毛中欣赏“鸡毛

飘飞”的滑稽。虽然我们做父母的都要经历养育的辛苦,但是他们收获的快乐比我多,体会

的折磨比我少。虽然父母在养育中一次又一次地失控,但看着自己像只斗鸡一样亢奋,感到

自责的同时是否也有些好笑呢?好笑就对了,赶紧给自己冲一杯好喝的奶茶,放一首好听的

音乐,然后拍拍自己的额头,说一声: “唉,人有时就是会犯傻,没什么大不了的,下次

再努力做好吧!”

当然“又好气又好笑”模式只是缓解了父母的紧张情绪,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用好一个

问句,不给孩子添乱,请接着往下看。

养育干货笔记

· 父母表达出自己的愤怒,能够让孩子学习关注他人的情绪,也可以让父母正视自己

的情绪。

·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妨调动“旁观者”视角,冷静下来才能解决好问题。

第11章

“我能为你做什么?”

在父母立下了和孩子从“对手”变为“队友”的决心,知道了在和孩子的沟通中能够借

助“又好气又好笑”模式控制情绪后,很多父母在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一开口还是会指责

孩子的错误,结果亲子互动又回到了父母滔滔不绝、孩子无动于衷的老样子。怎么改善这种

情况呢?父母不妨在和孩子沟通前,先试试说这句话:“我能为你做什么?”这句话可以很

大程度上帮助父母和孩子实现从“对手”走向“队友”。

激发孩子更高阶的思维能力

很多养育书籍中都给出过类似的沟通模板,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并不好用。这往往是因

为,我们容易生硬地套用语句,却并未领会沟通模板背后的精髓。要让“我能为你做什

么”这句话真正发挥力量,父母要理解它的使用意图和使用场景。这句看似最平常不过

的“我能为你做什么”到底要表达什么呢?它有两层最核心的含义。

第一层意思是交回主导权,也就是要摆正父母和孩子的位置,把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权和

责任感还给孩子。是“我能为你做什么”,而不是“我需要你去做什么”。遇到问题的时

候,最需要主动思考的人,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说到底,就是要求父母不要过分“加

戏”。

很多时候,当孩子生活和学习上面临问题时,孩子自己还来不及细想,父母就已经滔滔

不绝地告诉孩子需要如何去做。这时候,孩子一方面不满父母夹杂着指责与命令的要求;另

一方面又在不情不愿中形成了对父母的依赖,最终难以建立对自己生活与学习的掌控感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