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父母可以给予建议和帮助,但最终还得孩子自己拿主意。
第二层意思是发展元认知,也就是要促动孩子主动去思考,自己和父母到底需要做什
么。孩子只有自己清楚下一步要如何做,才能够想清楚如何用好父母这根“拐杖”,让父母
为自己提供何种帮助。因此,“我能为你做什么”这句话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能让父
母摆脱和孩子关于其生活主导权的争夺,还能通过与孩子一起梳理做事的思路,培养孩子一
种重要的高阶思维——前文提到的元认知。
孩子与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的培养早已经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和追求的目标,但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可能
还稍显陌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多年前就已经将全球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目标定为“学会
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认为只有掌握学习能力的人才能适应时代变迁。
元认知(meta-cognition),其中“元”所对应的meta这个前缀,在英文中表示对事物
本质的思考。顾名思义,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学习者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
自我调控。它主要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组成。
元认知知识,指学习者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相应的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果等相关的知
识,包括:有关学习者本身的知识,在学习中,孩子是否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同伴或竞争对
手,例如自身的知识掌握状况、学习偏好和学习能力等;有关任务的知识,孩子是否了解自
己的学习任务包含的具体目标、内容、进程和考核方式等;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的知识,
即孩子能否判断出针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自己正在或者可以采用哪些学习方式和方法,调用
哪些已知的知识和信息。
元认知体验,指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简单说就是他对自己的
学习状态和学习进程的认识和感受。
元认知监控,指孩子在学习活动中,随时回顾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
极地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期达到预定目标,即自己通过持续、主动、清醒地思考,
知道自己应该何时做,如何做。
可以说,如果孩子拥有足够的元认知,那么他就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做到了如指掌,学得
清清楚楚、透透彻彻。不仅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知道自己有什么、怎么做、会怎样等,在
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元认知策略。
孩子天生就具备运用元认知的能力。例如,孩子在执行简单任务,包括学习说话、走
路、骑车等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纠错,就是元认知的下意识运用。他们通过与外界的交
互,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直至达到理想状态。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如果父母能够耐心观察,依据孩子的节奏为其提供适宜的帮助,
就能促进孩子的学习;相反,如果父母按照自己的节奏,不断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往往就会
打断孩子自然学习的进程,进而阻碍他们学习。
以小Q骑自行车这件事为例。在小Q已经能够熟练地骑有辅助轮的小自行车后,我们就带
着他到铺着塑胶的公园、球场练习去掉辅助轮骑车。骑之前,我只是简单跟他说明了上车和
刹车的一般操作,又补充了一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骑法,你觉得怎么舒服就怎么骑吧,
需要帮忙就叫我们。”
小Q先试着骑了一下,感觉骑不稳,于是让我帮他扶着车尾。这样又骑了一会儿,他觉得
挑战不大了,就让我在他摇晃时扶着他,稳定时放手。不到半个小时,小Q就轻松愉快地完成
了骑车从需要辅助轮到去掉辅助轮的“飞跃”。
然而,不是每个孩子学骑车都如此顺利。我一位邻居的女儿已经四年级了还没有学会骑
自行车。有一次,我和小Q约他们一起去公园练习。我发现这位爸爸在女儿骑车时,一直事无
巨细、苦口婆心地给女儿讲解说明,讲了以后孩子做不到,又往往着急上火,责备孩子没有
悟性,没有运动天赋等,导致小女孩干脆不想学了。
我劝邻居先休息一会儿,让孩子自己试试,然后在旁边告诉小女孩:“你腿那么长,一
蹬就踩地了,根本不用担心摔倒。”我让她在前面骑,我在后面跟着,有危险我就扶住她,
让她安心练习。果然,小女孩没有了外在的打扰,自己摸索,很快也学会了骑车。
当然,孩子的自发调节可能只适用于简单任务,一旦面对复杂任务,可能会缺乏明晰的
思路。甚至当父母问他们“我能为你做什么”时,他们最常见的答案多半是“我也不知
道”。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主动思考自己的行为,形成元认知。
元认知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或者技能,可以依靠记忆、背诵、练习来获取,它需要通过反
复的、有意识的实践,最终形成“设定目标—规划路径—评估过程—调控行为”的思考习
惯。
学习的元认知策略
学习的元认知策略就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分为计
划、监控和调节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又总是相互联系的。
一是计划策略,即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计划完成任务所涉及
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的策略。在孩子
的学习中,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改革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设置思考题及分析如何完成
学习任务等。
二是监控策略,即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
异,并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整,以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的策略。它具体包括领会监控、策
略监控和注意监控。其中,领会监控是指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阅读领会过程作为监
控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监视和调整;策略监控是为了防止学习者在学习了某种策
略后,不加利用,而仍沿用以往的习惯;注意监控是为了调节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其集中在
学习任务上,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孩子在阅读时对自己的关注点加以跟踪,对
阅读材料进行自我提问,在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三是调节策略,即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
策略或修正目标的策略。它具体包括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
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等。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学习行为,补救理解上的
不足。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例如,学习者在课文中遇到理解困难的段落,会反复阅
读;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复习他们没有完全理解的课程材料;测验时跳过
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等。
培养孩子元认知思维模式的办法,不是简单粗暴地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方式去做,而是通
过反复追问一系列问题,包括“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现在做得怎么样了”“有什么困难,
可以如何来克服”“我能帮你做什么”等,去帮助孩子梳理思路。
父母和老师的这些引导性提问会逐渐内化成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渐渐地,孩子
会开始有意识地在学习中反思和复盘自己的学习过程本身:“我能够达成这个目标
吗?”“哪些是我知道的,哪些是我不知道的?”“最适合我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我当
前的学习策略有效吗?”“有没有更好的学习策略?”“我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吗?”“怎样
才能检测自己是不是掌握了这个知识点?”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写学习日记或思维日志,每
天晚上引导孩子对当天进行反思和总结。古语“吾日三省吾身”也可以转化为一种追求元认
知的实践。
父母要认识到,好的教育不是要告诉孩子一连串答案,而是需要问出一系列问题。父母
要去启发孩子思考自己行为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进而对自己的成败得失和改进策略
进行总结。父母要做的只是支持他的反思过程,并在一些他们力所不及的关键时刻,提供恰
当的帮助。这里有一套用于训练孩子元认知思维能力的问题,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思考和作
答。
测一测 训练元认知思维能力的问题
计划:
1.我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
2.关于这个问题,我目前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用?
3.我计划如何解决问题?
4.还有其他办法吗?如果……将会怎样?
5.我下一步要做什么?
监控:
1.我遵照了计划或策略吗?需要一个新的计划,或者一个新的策略吗?
2.我的目标变了吗?现在的目标是什么?
3.我走上正轨了吗?如何知道是否正在逐步接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