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结的形成。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所以,教学中要采

用“发现教学法”,教育者的作用不是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而是创设可以让孩子自己学习

的环境。这种理论的发展促成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然而,对心理结构的研究无法完全概括学习发生的过程,因为它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的情感和情绪。情感主义反对认知主义把人当作冷血动物,认为真正的学习不仅要为

学生提供事实,而且要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独特品质。他们倡导理解、倾听学生的“非指导性

教学”,号召培养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人。这种教学主张也常常被称作“学生

中心教育”。

当前,中外教育学专家们普遍推崇和追求的教学方式则是建构主义。“建构”意为“建

设和重构”。这种主张其实是认知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它强调人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将

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

验。学习既不是单纯的环境刺激的结果,也不仅仅是人的内在发现,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

环境下,通过人际间的交往协作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主张情景创设和支

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教学。如果我们走进今天的学校,会发现一系列在我们读书时不

熟悉的教学方式,诸如小组合作,项目式、探究式学习等,这就是建构式教学的体现。

通过“为什么教” “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基本问题梳理了教育观念之后,我们

再来看看养育行为的具体类型。

养育行为:专断、放任和权威

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将养育行为分成多种类型,最简单的一种就是依据父母在养育

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父母参与亲子互动的频率等指标,将养育方式分为密集型和非

密集型。前文已经提到,由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全球都出现了倾向于密集养育的趋

势。

另一种分类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

(Diana Baumrind)提出的,依据父母对子女管教态度的不同划分的三种养育方式,也就是

我们在前文中多次提到的:专断型、放任型和权威型养育方式。

Baumrind. 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 [J]. Child Development,

1966,37(4):890.

按照鲍姆林德的描述 ,专断型养育方式指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并对孩子严加管

控。专断型父母往往相信一套由更高权威制定的,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标准,并依据这

类标准试图用一系列行为准则塑造、控制并评估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往往将“服从”看成一

种美德;当孩子的行为和信念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喜欢用惩罚性、强迫性的手段来限制孩子

的自我意志;喜欢让孩子循规蹈矩并给他们分配责任;相信秩序和传统;不喜欢讨论,认为

孩子应该接受父母说的就是对的。

简而言之,对于专断型父母而言,“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过,虽然专断型父母中的

确有对孩子拳脚相向,恶语相加的,但专断型父母并不一定都是严厉的、不通情理的。一位

和蔼可亲的母亲可能对孩子非常温和也非常耐心,但仍然坚持孩子要按照自己说的去做,并

且不需要解释原因。

放任型养育方式恰好是专断型养育方式的对立面,指父母尊崇一种自由放任的方式,鼓

励孩子独立自主。放任型父母并不鼓励孩子遵从外部给定的法则,也尽量避免控制孩子的行

为,允许孩子尽可能地自我调节和自我规范;主张以非惩罚性、接受性和肯定性的态度对待

孩子的冲动、欲望和行为;对家庭责任和秩序几乎不做要求,愿意与孩子就家中的政策进行

协商,并且会对家中的规定做出解释;认为自己并非孩子的效仿榜样,也非塑造或改变孩子

的责任人,而更像是孩子可以自主使用的资源。

简而言之,这类父母更倾向于“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虽然欧美国家存在一些极端的

对孩子不加干涉的忽视型父母,但是持放任型养育主张的父母并非都是对子女不闻不问的忽

视型父母,他们也关心孩子并希望孩子好,只是他们相信给予孩子很多自由是实现这一目标

的最佳办法。虽然放任型父母不一定知道人本主义,但是如果他们知道功能主义和人本主义

的争论,相信他们大多数都是人本主义的忠实支持者。

权威型养育方式似乎是专断型和放任型的完美结合,它有时也被描述成民主的养育方

式。权威型父母不会任由孩子自行发展,他们同专断型父母一样试图影响孩子的选择,但方

式不是通过命令和约束,而是通过讲道理和引导价值观。权威型父母既强调自己作为成年人

的观点,也认可孩子的个人兴趣和行为方式;既肯定孩子目前的行为,也为未来设立目标;

在发生分歧时,既会对孩子施加坚定的控制,但又不会完全限制孩子;鼓励交流上的互相让

步,并会向孩子说明自己坚持的方针背后的道理;在孩子拒绝遵循父母的方针时,会倾听孩

子的反对意见;认为自主意愿和遵守纪律同样重要。

简而言之,权威型父母会“引导孩子按照我说的做”。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鲍姆林

德的描述中,还是在以《正面管教》为代表的一系列养育书籍或文章中,权威型养育往往都

被认为是值得倡导的养育方式(表3-3)。

表3-3 专断型、放任型和权威型三种养育方式的对照

不少养育书籍中的分类方式都是这种分类框架的变体。例如,《正面管教》中将父母分

为过度控制的严厉型、没有限制的娇纵型、有权威且和善与坚定并行的正面管教型。 “和

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孩子的情感和贯彻父母的权威两者的完美结合。

此外,《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对负面养育的方式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类,将其

分成了控制性、放任型、贿赂型、忽视型和否定型。其中,贿赂型指的是通过给予孩子外在

奖励来实行对孩子的控制;而忽视型和否定型则是要么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要么否认孩

子需求的合理性从而不予理会。由此一来,我们可以认识到诸如“鸡娃” “佛系”等都是

养育方式上较为粗放的标签。通过对前面内容的整合,本书总结出一套更加细致的分类(图

3-2),供父母们对照参考。

图3-2 养育方式解析

在图3-2中,按照父母对孩子施加影响程度的由弱至强,养育方式依次分为忽视型、放任

型、权威型、专断型和虐待型。其中忽视型、放任型、权威型和专断型是依据父母的参与程

度和养育观念做出的划分,而虐待型是指父母完全把孩子当成了自己随意打骂的附庸和发泄

情绪的工具,极端的专断型有时也会发展出这种糟糕的状况,有些父母虐待孩子并不一定出

于教育的目的,而是纯粹的失控行为。

在此基础上,放任型养育方式又可以依据父母不同的管教态度分为漠然和热心两种,也

可以依据父母的管教方式分为无限放任和有限放任两种。权威型养育方式按照父母的管教态

度可以分为和善与严厉两种,而按照管教方式则可分为说教与示范两种。专断型养育方式按

照父母的管教态度可以分为温和与极端两种,按管教方式又可以分为控制与贿赂两种……这

些分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充满了重合与交叉的,所以某些父母很可能在一些问题上是和善

权威型,在另一些问题上却变成了贿赂专断型。按照这种分类,忽视型、放任型和权威型都

有“佛系”的特质,而权威型、专断型和虐待型也都有“鸡娃”的因素。

在重新设计我们的养育方式之前,如果能够参照这种更精细的分类来反思我们当前的养

育行为和养育偏好,将不无裨益。

养育态度:认同、反思和游离

段岩娜.认同、反思与游离:城市中产家庭“密集型育儿”的类型化分析[J].云南社会

科学,2021(06):142-148.

介绍完教育观念和养育行为,最后再来分析养育态度。依据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国城市

家庭的养育行为呈现出一种高度趋同的模式,其共同的特征包括:母亲在教育方面的职责陡

增,以“教育经纪人”式的职业化标准来追求子女在“教育市场”中的“经营业绩”;竞争

性养育方式渐成气候,表现为早教低龄化、智育倾向明显、跨阶层参与、高代价化,并伴随

着结构性的养育焦虑;父母高度卷入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新一代父母正在形成国际化养育

观,一种以儿童为中心、依赖专家指导、高投入、高消费的精英主义养育观;“杂食性”的

培养策略明显,一方面强调素质教育和快乐,另一方面却不断加码学习的难度和强度,旨在

取得教育回报。

然而,针对这类趋同的养育模式,父母们的态度却有所不同,大致分为认同、反思和游

离三种。

认同型父母虽然有现代养育理念,但仍扮演着传统社会时的权威角色。这类父母接受密

集养育的逻辑,期望孩子就读国内外名校,为孩子提供学术资源、国外旅游等支持,以期待

孩子拥有国际视野;虽然在学习上对孩子严格要求,但也担心过于严厉将产生不好的影响。

除此之外,这类父母会充分利用自己多年的学习经验和职场经验,扮演“教育经纪人”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