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的局面。

我家本来就有一台钢琴,我希望小Q能学一学,所以会有意引导。例如,让他从小就在钢

琴上随意弹奏,让叮叮咚咚的声音将他逗乐;和他一起听莫扎特和肖邦的钢琴曲,尤其是那

些需要高超琴技才能演奏的曲子,让他知道世界上还有人能演绎出这样的声音。此外,我还

和他分享过电影《风月俏佳人》(Pretty Woman)中的一个桥段,就是理查·基尔

(Richard Gere)扮演的那位商业大亨,在夜深人静、心绪烦乱时借了酒店餐厅的钢琴独自

弹奏的场景,意在向儿子传达:把音乐作为朋友的人是幸福的,当悲伤无人倾诉时,钢琴就

是最好的听众。

小Q也很“上道”,很快就决定自己要学钢琴。在开始学琴之前,我还和他反复确认了两

件事:第一,练琴很苦很累,要有心理准备;第二,他学琴需要我花金钱、花时间。因此,

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他决定放弃,我都完全同意。这就把放弃的责权都交给了小Q。这种沟通

避免了我追在他屁股后面求着他练钢琴的困扰,但是也并不能保证学钢琴这件事就一帆风

顺。

在练习的曲子越来越长、越来越难时,终于有一次,小Q因为怎么也弹不好,发了一大通

脾气后,十分沮丧地来找我,说自己可能弹不下去了。我当时心中大吃一惊,不过我告诫自

己,一定要记住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不应该干涉。

于是我深吸一口气后,平静地问他:“你还记得自己为什么开始学钢琴吗?”他点点

头,回答:“因为想弹大曲子。”他说的大曲子就是我之前给他听的《土耳其进行曲》《幻

想曲》之类的完整的钢琴演奏曲。

我接着问他:“那你还想弹大曲子吗?”他又点点头。

于是我说:“那你不是不想弹钢琴,只是遇到了困难,觉得进行不下去了,对吗?”他

再点点头。

我夸张地呼出一口气,看着他说:“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解决困难不就行了。”最

终,我通过陪着他反复练习,并及时肯定他的进步,帮助他渡过了难关。虽然这看起来是个

完美结局,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其实当时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孩子学钢琴的初心已经改

变,不再沉醉于音乐上的成就,那不管我自己觉得多么可惜,多么不舍,也会毅然决然地允

许他放弃。只有父母有了这个觉悟,孩子才会真正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虎妈战歌》的作者蔡美儿,企图用自己女儿的成就证明用强制手段逼迫孩子学习、练

琴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正如第1章所分析的,密集养育和权威型养育在当今社会都有其合理

性。但是,父母选择这类养育模式不应该是出于对失去的恐惧。否则,我们会因为“滑坡谬

误”,夸大失去的可怕,而强迫孩子做他们本来不喜欢的事情。或许强迫能让孩子坚持到最

后,从而获得某项技能或者某种成就,然而,我们这样做的代价是:孩子会越来越习惯听从

别人的安排,而不是听从自己内心的渴望。

反观我们自己,可能有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志向所在,得过且过地走完了

人生。这并不是因为父母不鼓励我们坚持,恰恰和我们小时候过早地被迫选择、被迫坚持有

很大关系。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我们急急忙忙、不情不愿地早早开始了学钢琴、学书法、

学绘画、学象棋……却很少体会到艺术之美和闲暇之乐。即便坚持到取得过级证书,最终这

些所谓的“兴趣”和“爱好”在丰富了一下少年时期的“特长栏”后,就被束之高阁。兴趣

如此,人生亦如此。有些孩子虽然被父母硬逼着上了名牌大学,找到了稳定工作,却因为缺

乏对事业的热爱而陷入迷茫。现在的父母都重视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而内驱力的先决条件就

是自主选择,有了自主选择才能实现自我调控。

如果孩子目前对什么都缺乏兴趣怎么办?答案很简单:再等等。父母给孩子试报了几个

兴趣班,安排了几节试听课,就要孩子在划定的范围里必选其一,这是用父母的节奏代替了

孩子的节奏,用父母贫乏的想象限制了孩子无限的可能。

消解逼孩子上兴趣班的焦虑其实和消解其他类型的焦虑一样,需要的是“风物长宜放眼

量”。在避免过度“脑补”可能产生的糟糕后果之余,还需要把眼光再放长远一点,客观理

性地看待未来的得失。父母不应纠结于某个认证、某场比赛或者某次分数,而应以孩子一生

的幸福和发展为计,给予孩子选择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独立的人生。

毕竟,孩子的潜力往往是超越我们想象的。

攀比陷阱:扬短抑长

除了夸大消极后果产生的“滑坡谬误”,攀比带来的压力也让不少父母倍感烦恼。不少

父母本来打算尊重孩子的选择,但禁不住将自己的孩子与同龄孩子相比,一看别人家的孩子

个个多才多艺,立刻就背离了自己的初衷。

进化心理学认为,攀比行为源于动物求偶时雄性为了吸引雌性而进行的“秀肌

肉” “晒羽毛” “拼叫声”等行为。攀比行为的作用是确定族群地位,从而获得交配优

势或者进食优势。人类作为高等动物,仍然好比较、爱炫耀。

其实,攀比产生的效果也分正面的和负面的。当攀比心理控制得当,指向积极的时候,

它可以点燃好胜心,增强竞争力,让人奋发上进。然而很多时候,攀比带来的影响是负面

的,当一个人在攀比中被虚荣蒙蔽了理智,陷入盲目与贪婪,在身心俱疲的同时还会错失发

展自身独特优势的机会。

因此,在养育中,父母不是不能攀比,而是不要乱攀比,要提防三个攀比误区。

第一个攀比误区:无视差异,只看表象。主要问题是比较的标准不对。

攀比时选择的参照对象往往要与被比较对象有相似性。然而父母在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

孩子进行比较时,参考的所谓的相似性都是非常肤浅的:年龄相仿,班级相同,由同一个老

师教学等。孩子的先天特质、后天偏好、家庭本身的复杂因素等,反而都被排除在考虑范围

之外。

人的行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虽然父母能够通过努力,改变和塑造孩子

的一些行为,但却不能忽视孩子先天存在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有些与孩子的年龄特征相符

合,有些与孩子的特定性格有关系,有些则与孩子的成长环境相关,使得不同的孩子们无论

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各不相同。

人类学家曾经对人的不同性格做过研究。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的斯泰拉·切斯

(Stella Chess)博士发现,可以按照活跃程度、敏感程度、积极程度、专注程度和坚持程

度等将孩子分成不同的类型。有些孩子天性就比较敏感,感受到一点疼痛就大呼小叫;而有

些孩子对疼痛却不那么敏感,就算被狠狠打了也似乎不痛不痒。这并不代表前者懦弱而后者

勇敢,仅仅说明后者对疼痛不敏感罢了。有些孩子受到一点儿干扰就无法安心做自己的事

情,而有些孩子即使周围在敲锣打鼓都不受干扰;有些孩子对任何事情都只有三分钟的热

情,而有些孩子做事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喜欢死磕到底。

把天性不同的孩子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是极不公平的,因为我们比较的往往是先天禀

性而非后天努力。而且任何性格都有自身的长短利弊,而父母有时只看到自己孩子的性格劣

势,却看不到优势。

第二个攀比误区:只比短处,不比长处。主要问题是比较的焦点不对。

有一些父母判断孩子优不优秀只看成绩。当父母在孩子面前夸赞班里的某个“学习尖子

生”时,也许忽略了自己孩子在其他重要的方面远远优于这个“学习尖子生”,比如拥有更

好的人缘,或者更具创新能力。毕竟,在我们这一代中就有不少“淘气包”和“学习中等

生”在成年后闯出了精彩纷呈的人生道路。

心理学家威廉·H.谢尔登(William H. Sheldon)博士按照不同体型的特质将孩子分

为三类:乐天友善、爱吃爱睡的圆型孩子;精力无限、好动好闹的方型孩子;敏感羞怯、好

静好独处的长型孩子。

圆型孩子愉快、友善、适应力强,在吃、喝、睡、玩上都不会让父母操心,却可能让父

母担心他们没有太多野心,不够努力。方型孩子虽然调皮捣蛋,经常让父母筋疲力尽,但往

往在同龄人中颇有号召力,经常是“孩子王”,当他们长大了,这种旺盛的能动性往往使其

在人生中取得相当出色的成就。长型孩子幼时因为胆怯、敏感和晚熟可能让父母担心不已,

但到了一定年龄,他们往往以某种方式渐渐追赶上来,甚至因为其细腻、冷静和耐心的特

质,超越那些发育起步很早的孩子。

任何一种性格都有其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例如,敏感性格可能导致自卑多疑,也可以

发展为细腻体贴;果断性格既可能独断专行,又可以发展为雷厉风行;木讷性格从反面看是

呆板沉闷,从正面看则是谨慎可靠……任何性格都可以发扬其积极方面。所以父母要尽量引

导和肯定孩子性格的积极方面,避免盯着消极方面。

第三个攀比误区:埋怨否定,毫无帮助。主要问题是比较的落脚点不对。

除了前面两个常见误区,父母在攀比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比较的结论往往是指责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