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怨, 甚 至 讽 刺 挖 苦 孩子。 西 方 有 句 话:“我 们 是来 帮 忙 的, 评 判 是 无益

的。”(We are here to help, not to judge.)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有责任

坦率地指出来,但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没有人喜欢在比较中屈居下风,人的本性就是追寻来自他人的关注和认可,由此获得他

人的喜爱和尊重。试想当我们自己听到“你……不如别人” “你……做的没别人

好” “你看看人家多棒” “你怎么搞的,做什么都不如人”这类话时,我们的第一反应

往往是抗拒:“我怎么就不如人了?他哪有那么好?很多地方还不如我呢!”而紧接的第二

反应就是愤怒:“人家那么好,你去找他呗!”……世上没有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就真

的不喜欢自家孩子的父母,父母之所以比较往往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差距,然后迎头赶上。

然而,单纯地指责、抱怨、贴标签等,除了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加剧亲子间剑拔弩张的氛

围,并无好处——既难以帮助孩子主动地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又无助于孩子的反思和

改进。

我本人就有这样的童年经历。曾经还在读小学的我欢天喜地拿了一张试卷回家交给父

亲,沾沾自喜地告诉他我考了86分。父亲看了我一眼,问道:“有考90分以上的同学

吗?”我说:“有啊,还很多呢。”父亲又问:“那你怎么没有考90分以上呢?”

据我父亲后来回忆,他一问出这句话,我眼里的光一瞬间就熄灭了。不仅如此,还是孩

子的我等了一会儿幽幽地反问他:“你们单位最大的官是什么?”父亲说:“主席。”我又

问:“你是主席吗?”父亲摇摇头。于是我追问:“那你为什么不是主席呢?”父亲就沉默

了。

那么,父母如何做才能避免攀比,同时又能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

技巧。

技巧一是先夸优点。为了消解孩子一开始的抵触心理,最好先找到优点夸夸孩子,为后

续讨论建立一个积极的情绪基础。例如,“你在诗词朗诵大会上的表现比在家里排练时进步

了很多,可见你付出了不少努力,虽然这次没能得到第一名,但是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

验”,或者“这次你去姥姥家,会观察别人的需要,主动给大家帮忙,真是长大了,懂事

了,如果能主动跟大家打招呼就更好了”。

技巧二是客观描述。比较时尽量减少主观性的、情绪性的评价,而是具体客观地描述事

实。例如,不要说“你怎么一点儿都不会和人打交道,你看弟弟就比你强多了”,而要指

明“在姥姥家,我看到弟弟在遇到第一次见面的长辈时会主动微笑问好,你这时低着头没有

作声”。

技巧三是问明原因。孩子做不好,往往不是意愿问题,而是情绪、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

交织的结果。父母不问明原因就指责,会让孩子觉得既委屈又孤单,因此在孩子表现不佳

时,父母要先询问原因。例如,“你低头默不作声,是不是因为这里对你来说是个完全陌生

的场景,你特别不好意思,还是你在走神想别的?没关系,你跟我说说,我帮你分析”。

技巧四是晓以利害。要让孩子自己用好“比较”这个工具,因为只有当孩子明白自己的

不当行为会带来何种消极影响,他们才会真正地改进。父母需要告诉孩子相关行为的重要意

义,并在讲述中尽量多用“我们”而少用“你”。例如,“如果我们能够大大方方地跟人打

招呼,会给别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也推开了我们和他人沟通的大门”。

技巧五是引导反思。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自己通过对比思考得失,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

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建议。如果我们自己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糟糕行为,那可以和孩子分享我们

当时的改进过程,建立亲子间的同盟感和亲近感。例如,“我小时候也不太好意思跟陌生人

打招呼,后来我只把打招呼当成例行公事,一开始还很机械,很不自然,但久而久之发现也

没什么大不了的,习惯后不自觉之间已经打完招呼甚至聊上天了”。

技巧六是纵向比较。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要尽量避免将孩子与他人对比,可以将孩子与

他自己对比。虽然我们习惯把他人的表现作为参照物来评估自己的行为,但这样做的弊端是

非常明显的。总是和别的孩子比较,容易引发被比较者之间相互提防,甚至相互憎恶的情

绪,让孩子忽略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道理。更严重的情

况是,由于不当比较,孩子之间出现纷争甚至霸凌的问题。

尤其是在成绩、排名的竞争中,孩子们丧失了共赢这种在现代社会更普遍,也更重要的

思维模式。在当今社会,合作能力远远比单打独斗的能力重要。总和别人比没有意义,父母

应该引导孩子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

再拿我的孩子小Q曾经一次失败的“小导游”考试为例。小Q刚进入小学时,学校举办了

一系列的竞赛、选拔活动,既丰富了课余活动,也是对新生水平和特长的摸底。作为妈妈,

我当然希望小Q能够表现得出类拔萃。

有一项评选“小导游”的活动,会先在班级内进行选拔,再进入校一级的选拔,优胜者

会代表全校为访校的贵宾进行学校的介绍。在我看来,如果能够赢得这场选优的活动,既能

让老师们对小Q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对小Q能力的极大肯定,尤其是他已经被选为班级的三

名代表之一,我自然是满怀期待。

可惜结果却事与愿违。小Q参选那几天我刚好出差,等我回来知道他落选了,而且看完老

师发给我的小Q的才艺展示视频,我真的大失所望。视频中的小Q一看就没有好好准备,表情

因为紧张显得呆板,声音也很小;连平时流畅的钢琴弹奏也中途卡壳,只弹了一半就弹不下

去了;更气人的是,我一再提醒他要仪容整洁,结果他上台时衬衣一半扎在裤子里,一半露

在外面。而在他后面上台的那位女同学表现得非常好,无疑将小Q的缺点对比得更加明显。

虽然我在心里早已完成了比较,但我要不要把我的想法告诉小Q?要不要引导他自己来比

较一下?经过思考,我首先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把这次活动当成锻炼而非选拔,重过程而不

重结果(除了嘴上这样说,内心一定也要真的这么想)。其次,我把这段视频分享给了小Q,

虽然他什么都没说,但是从他的表情中我看得出来,他的心里也是有比较、有想法的。这时

或许恰好是引导他正确看待自己和竞争的好机会。

看完视频后,我把上述几个要点跟他做了简单沟通。我首先肯定了他做得不错的方

面:“小Q,你的‘小导游’解说词都是你自己临场发挥的吗?我觉得你表达得很流畅,把自

己喜欢的操场介绍得很清楚,还用了许多成语呢!”这句话说完,耷拉着脑袋准备挨批的小Q

瞬间打起了精神,马上跟我分享起当时他的小脑瓜里在转着什么想法。

我肯定了他的一些想法后,又问:“那我们明明挺不错的,为什么还是落选了呢?”他

有点沮丧地总结说:“因为别人做得更好”。

我立刻安慰他:“小Q,假如这次我们做得很好进而顺利入选固然不错,但是也因此失去

了一个发现不足、提升自己的机会。这次我们虽然没成功,但如果能认真分析,找到自己的

不足,没准反而是赚了,能让我们提升更快,以后有合适机会能够做得更好。”看到小Q认真

地点了点头,很认可的样子,我接着说:“那我们要不要看一下后面这位女同学的表现?妈

妈觉得她就很不错!”

小Q马上跑到我身边看起视频来,看完了我又问他:“你觉得你们之间有些什么不同,各

有什么优缺点?哪些是我们可以借鉴和改进的?”小Q偏着头想了一会儿就总结出了很多,包

括我想要指出的声音、表情、衣服等,还包括我没有想到的如何在上台前做好心理调适,如

何不受他人干扰,如何在表演前充分准备……这时的小Q已经走上了正轨,非常投入地在

想“以后如何做得更好”这件事了。

整个沟通过程很轻松,很愉快,耗时也不长。而且我感受到这才是参加这类活动的真正

意义所在:在竞争和比较中,让孩子既看到他人的优缺点,更发觉自身的优缺点。将“成长

型心态”渗透给孩子,让他不要因落选而心情低落,一蹶不振,懂得把每次“落败”当成一

个成长的机会。

总之,在“比娃”这件事上,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贯彻“成长型心态”,让孩子相信通过

努力可以改变现状,达成目标。要引导孩子关注自身,关注问题,指向进步,指向发展。我

们还要避免过度关注孩子某几次的成绩和排名,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还会让父母

陷入认知误区。

养育干货笔记

· 父母要允许孩子在反复试错中成长。

· 希望通过“比较”激励孩子,就要先夸孩子的优点,客观描述事实,问清孩子落后

的原因,并分析利弊,引导孩子思考得失,让他想要更进一步。

第3章

认清养育偏好,学会量体裁衣

当父母懂得如何避开夸大和攀比两大养育陷阱,学会摆脱情绪的控制和他人的裹挟时,

就可以冷静、理性地分析自己的父母类型,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和家庭的养育方式。父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