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让学生分组汇报了他们的前期调研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扮演推介会主持人,学生则分
小组扮演村长、收购商和村民。“村长”要负责介绍金堂脐橙的基本情况;“收购商”要现
场考察金堂脐橙,提出和农产品、市场相关的问题,并基于农产品的品质和价格等,洽谈收
购合作事宜;“村民”要负责解答收购商提出的问题,尽最大可能把自己的农产品推销出
去。
虽然只是一场模拟的产品推介会,但是代表不同立场的学生团队唇枪舌剑,讨论的内容
十分专业。例如,扮演收购商的学生团队提出了很多现实问题:农业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的
影响,金堂脐橙种植规模大,当地自然条件是否适合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金堂脐橙采摘
旺季时是否有充足劳动力?脐橙易腐烂变质,运输条件是否便利?市场条件如何?如遇柑橘
滞销,是否有解决办法?
据此,扮演村民的学生团队提供了详尽的图文资料,讲解了金堂的气候条件、地形和土
壤条件、水源条件、交通线路图;他们分享了对金堂脐橙的营养价值和出口欧盟的新闻报
道,还分析了储存金堂脐橙的留树保鲜技术。所有学生在推介会后整合了一张思维导图,内
容涉及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市场、交通、政
策、劳动力等)。由此,他们显然没有死记硬背农业区位因素这一知识点,却已对它的综合
运用了然于胸。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去看待和应对这种重视综合素养和高阶思维的考核呢?我认为父母
应该做好两手准备:
首先是知识准备。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看到高阶思维是以低阶思维为基础的。因
此我们要追求的不是让孩子“只玩不学”,而是让孩子“在玩中学”。不仅语、数、外等学
科的基础不能丢,音、体、美的知识性内容也必须掌握。因为只要有考试,就肯定有应试,
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哪门科目需要牢固掌握的知识点,都要不打折扣地掌握。
“双减”之下尤其要警惕由于练习量不够而导致的知识掌握不牢。任何知识的掌握都需
要以一定的记忆和练习为基础,所以如果学校布置的作业不足以让孩子牢固掌握必需的知识
和技能、解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话,父母可以在家准备一些教辅练习。注意是练习不是“刷
题”,“刷题”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父母应该做的是有针对性地让孩子多练习没有掌握的
同类型题目,直到孩子牢固掌握为止。
有些父母不知道如何判断孩子还没有掌握哪些知识点,其实只要花点时间看看孩子带回
来的作业和试卷中的错题即可。负责任的老师会尽量为每个学生答疑解惑,查漏补缺,但很
多时候老师无法面面俱到,需要父母花点心思,甚至“面批面改”,即面对面地进行批改。
实证调研的数据显示,在所有教学策略中,对提升学业成绩最有帮助的就是“面批面改”。
有余力的父母可以每天抽半个小时分析孩子的错题并借机让孩子巩固知识。
其次是素质准备。很多父母提高孩子素质的方法就是送孩子去音、体、美培训班,那请
扪心自问,送他去培训班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备考,例如孩子在学校的体育课上练习不
足,需要在课外提升技能,则无可厚非。但更多的情况是,培训班因为教材、课程标准与体
制内考核的内容都不匹配,并不能帮助孩子备考。
事实上,现在的学校教学改革强调的是跨学科融合,即让孩子把各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
通,以解决实际的复杂问题。这方面父母可以大显身手,小到让孩子参与美化家里的环境,
或规划一次外出旅行;大到让孩子展示他的某样作品,或描述他的职业构想,这些都可以帮
助孩子锻炼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要让孩子提升素质,迎接未来。父母应该帮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在生活中
随时随地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形成应对复杂环境的高阶思维,才是正确的选择!
本章探讨了父母常见的六大迷思,由此发现父母的养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周遭
环境的影响,而孩子也并不会对父母施加的影响照单全收。这样的认知结果似乎会让人感到
沮丧,但未尝不让父母大大地松一口气。因为这意味着如果父母能够看清自己的能力边界,
则只需安心地尽自己的本分,然后静待花开。
养育干货笔记
· 父母理所应当重视和投资孩子的教育。
· 不提倡“打屁股”,是因为“讲道理”的养育方式更符合时代要求。
· 父母对孩子命运的影响和控制都很有限。
· 要让孩子在真实生活和复杂情境中锻炼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2章
夸大 vs 攀比,提防两大养育陷阱
第1章分析了孩子的发展不全取决于父母的影响,而主要是他们自身天赋禀性和后天环境
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父母一方面应该在教育上倾注心血,另一方面要明白孩子是他们自
己命运的掌舵人。
那么为什么每当父母似乎想通了、放下了的时候,只要看到其他父母的拼命劲儿,立刻
就无法淡定,几经挣扎之后,多半还是无可奈何地卷入了“鸡娃”的竞赛中呢?
其实人类的这种焦虑心理是物竞天择的结果。那些没有忧患意识的原始人有些因为不小
心掉进河里淹死了,有些因为不够警觉被动物吃掉了,还有些因为没有提前储备足够的粮食
饿死了……在资源匮乏、生存不易的环境里,未雨绸缪、战战兢兢才是长久的生存和繁衍之
道。因此焦虑不是某个人特定的问题,而是人类共有的倾向,我们需要体谅自己,至少不要
因为自责而加重焦虑。
除了人类天生具有焦虑基因外,一些父母的焦虑还往往缘于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产生
了认知谬误,从而跌入了一些“养育陷阱”。
夸大陷阱:“滑坡谬误”
我们从小就被自己的父母念叨:“整天就知道玩,不好好学习。学习不好,以后怎么考
上好的大学?考不上好大学怎么找好的工作?找不到好工作怎么找好的对象,怎么给孩子提
供好的生活?……”现在我们到学校去问问孩子们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他们也会把刚才这段
话大同小异地复述一遍。我们从上一代那里接过焦虑,又把这些焦虑传递给下一代。
我从小是听着父亲“人生虽然漫长,在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的教诲长大的。这话可能有
些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仿佛处处都是紧要之处:今天孩子贪玩没做作业——不得了,
养成这种不做正事、贪图玩乐、没有责任心的习惯,人生毁了!明天孩子突然不想上兴趣班
——完蛋了,孩子以后做事情肯定没有毅力、半途而废,多半这辈子也是一事无成!
父母在脑补孩子未来可能发生的糟糕状况时,好像会突然想象力爆棚。当父母把所有听
过的、看过的、经历过的负面事件都想象成孩子将要面临的境况时,当然立刻就会给自己和
孩子拉响警报。这种认知模式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即人们
往往将小小的不如意夸大臆想成一系列推演出来的灾难。要破除“滑坡谬误”,我们可以问
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未来果真会如你所想,一路滑坡至不可收拾吗?
第二,未来就算如你所想,焉知不是上天更好的安排?
以“半途而废”为例。谁能证明孩子放弃一次就会次次放弃?即便他多次放弃,难道真
的就会一事无成吗?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他不仅开创了心学,也
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两广总督,而且用兵如神。然而他在年
少时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人生目标,今天舞刀弄剑,明天又参禅打坐,一会儿吟诗作
赋,一会儿又研习兵法。在今天看来,这不正是做什么都没有常性吗?但王阳明在各种尝试
之后逐渐感悟出哪些路走不通,哪些事做不成,哪些事不适合自己,最终立下志向要仿效圣
贤,经世济民。一旦选定便再无摇摆,王阳明最终取得了极大成就。
再看一个外国当代企业家的例子。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上大学时不上
自己的专业课,总跑去旁听写字、画画、排版的课程。这在我们看来绝对是不务正业。但乔
布斯在日后感悟到:虽然当时自己也没想过这些经验有什么意义,但回顾时却发现每一个不
经意的选择,甚至离经叛道的过往,就像一颗颗珍珠,串成了现在的人生。
孩子的一时迷茫不会妨碍他在之后的人生中取得成就,即便孩子遭受了较大的挫折,也
未必就耽误了他的一生。这并不是要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就听之任之,父母当然
可以鼓励和帮助孩子,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外在的监督和压力让他们突破瓶颈,但前提是
这是孩子内心想要达成的。而做出这个判断,需要父母花一些心思去了解和观察孩子的想
法。
我儿子小Q今年8岁,在学习钢琴。总的来说,他学琴让我很省心,每天商定好练琴的时
间,他到点就去练习,不需要我催促监督,没有出现过“平时母慈子孝,练琴就鸡飞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