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四: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吗?
我曾经特别推崇教育家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认为父母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把
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任何样子。就像在日本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源氏公子在小女孩
紫姬10岁时收养了她,将其按照自己心中理想女性的标准加以培养,最终将紫姬塑造成了一
名“完美女性”。
然而在现实中,孩子并不是被动的教育加工对象,他的成长受到遗传特质和社会环境的
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己的性情、志趣和偏好。
有两个以上孩子的父母应该非常清楚这一点:孩子明明有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吃穿用
度,以及几乎一模一样的受教育模式,但哪怕是同卵双胞胎,也可能性格迥异、喜好不同。
同样能够说明问题的是,《虎妈战歌》的作者蔡美儿按照一套精心设计、严密控制的养
育方式的确培养出了学业出众的孩子;而中国农村大字不识,或许也不太过问孩子学习的母
亲,依然能够养育出考上清华、北大的高才生。
一方面,父母应该尽力提升自己,关爱孩子;另一方面,如果因为性格或压力的原因,
父母不能在养育中时时刻刻保持好脾气,那也并非一定会产生严重危害。在孩子身上,父母
能够控制的其实很有限,而孩子拥有的可能性远超父母的想象。
迷思五:提升学习成绩主要靠多练习吗?
虽然人类直到现在也没能完全破译学习发生的“黑匣子”,但教育学和心理学在不断的
探索中还是得出了许多对养育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John D. Bransford)等编著的《人是如何学习的》
(How People Learn)中提到了两个学习科学的经典实验。
关于养育的小实验 两种不同环境下生长的老鼠
研究者把老鼠分成了两组。实验组的老鼠被放置在一个杂居环境中,该环境充满物品,
能为老鼠探究和玩耍提供充足的机会。物品每天都被替换和重新摆放。环境重新布置时,老
鼠则被安置到另一环境中,那里同样摆满了杂物。因此,与纽约市下水道中或堪萨斯州田野
里的老鼠一样,这些老鼠具备相当丰富的体验。
另一对照组的老鼠则被放进一个典型的实验室环境中,在空荡荡的笼子里独自生活,或
一两只一起生活。对于老鼠来说,这个环境显然是单调而又缺乏真实生活情境的。
这两种场景有助于确定环境是如何影响大脑正常发育,如何影响认知结构正常发展的,
同时也有助于观察当动物被剥夺关键体验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两组老鼠开始学习后,在复杂环境中长大的老鼠一开始就比其他老鼠少犯错误,它们
也能很快学会不犯错误。在这一意义上,它们比在单调环境长大的老鼠更聪明。如果给予正
面的奖励,它们在应对复杂任务时比单独关在笼子中的老鼠表现得更加突出。显然,体验改
变了老鼠的大脑:在复杂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它们视觉皮质中每个神经细胞的突触数目比在
笼子里的老鼠高出20%~25%。这说明,当老鼠体验时,它们的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添加了新的
连接——一种不局限于早期发育的现象。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复杂的环境和丰富的体验可以让生物体大脑中的神经细胞突触在主
动学习中变多,即复杂的环境与丰富的体验是培养聪明而且适应性强的孩子的关键。我们再
来看另一个实验。
关于养育的小实验 四种不同任务驱动下的老鼠
什么样的活动能使大脑产生变化?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人们比较了四组老鼠。第一组老
鼠学习跨越可增高的障碍物,经过大约一个月的训练后,这些“杂技演员”能十分出色地完
成任务;第二组老鼠为“强制练习者”,每天踩一次脚踏车,先踩30分钟,然后休息10分
钟,再踩30分钟;第三组老鼠为“自愿练习者”,自由接触挂在笼子上的活动轮子;第四组
老鼠为控制组,即“笼中的马铃薯”,不进行任何练习。
在这种实验条件下,老鼠的血管容量和每个神经细胞的突触数目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与“笼中的马铃薯”或“杂技演员”相比,“强制练习者”和“自愿练习者”的血管密度较
高,说明学习技能并不涉及明显的活动量。但当测量每个神经细胞的突触数目时,“杂技演
员”的结果是最出色的。说明学习能增加突触的数目而练习则不能。因此,不同种类的经验
以不同方式制约大脑的发育。突触数目和血管密度是影响大脑的适应性的两种重要元素,但
它们的形成是由不同的生理机制和不同的行为事件驱动的。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机械练习虽然能够增加大脑皮质的重量和厚度,强化某些大脑功
能,却不会增加大脑神经细胞的突触数目。由此可见,虽然机械练习有它的必要性,但我们
更应该重视培养孩子主动探究的精神。
以上两个学习科学实验的结论,有助于我们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国家基础教
育“双减”和禁止学前教育小学化政策。如果孩子缺乏真实丰富的生活实践,沦为虚拟问题
的答题机器,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则会受到极大的抑制。这种现象无论是对其自
身长大以后的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弊大于利。
迷思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讲成绩吗?
我们这一代小时候常常一到体育课时间,正想去操场玩,班主任就进来宣布,当天的体
育课被换成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测验或者习题讲解。我们这一代习以为常的现象,
在我们孩子的生活中已经很难发生了。传统“副科”音、体、美的地位大幅提升,“主
科”和“副科”的界限被打破了,语、数、外不能占用音、体、美的课堂时间。不仅如此,
体育在中考中的分值逐步增大,衡量学生和学校表现的小学省级调研考试中出现了艺术综合
类考试……这些现象反映出的首先是人才需求的变化,其次则是人们对学习有了更深的理
解。
元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和再思维。知
名神经教育学家史蒂夫·马森在《激活你的学习脑》一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借助7个学习的核
心策略提升孩子的元认知水平,让孩子的学习效果远超以往。这本书的中文简体字版已由湛
庐引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2022年8月出版。——编者注
美国知名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曾经提出一个教学目标分类
原则:从认识维度来看,教学目标从低阶到高阶依次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
造;从知识维度来看,教学目标从低阶到高阶依次是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 。
如果用这个分类原则做分析,传统的语、数、外学科的教学和测验,强调的是对事实、
概念和程序进行记忆、理解和练习,只锻炼了孩子低阶和中阶的思维。而在强调复杂、变化
和创意的后工业时代,社会更需要拥有元认知,能够运用反思、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
维的人才。而这类人才在传统的语、数、外学科的讲授式教学中较难培养,这也是英国教育
家肯·罗宾逊(Ken Robinson)爵士在TED的一系列演讲,如《学校如何扼杀了创造力?》
(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中反复强调的。
所以,与“双减”政策几乎同时出现的是国家对“五育并举”与核心素养的倡导。跨学
科、融学科、项目式和主题式学习逐渐为学校重视。2022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出台,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进入培养核心素养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高考进一步革新,开始
向着分类招生、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方向发展。“教育指挥棒”引导着教学更加重视人才的
综合素养和高阶思维,培养人才在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各类
小报、科技成果、绘画作品等非典型性作业增加了。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已经在“新高
考”的命题趋势中显现出来,各个中小学也对课堂教学做出了及时的调整:化学考试让学生
设计污水处理方案,考察他们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地理课会组织学生筹备农业产品
发布会;历史课会要求学生绘制古代的边防图……
我印象最深的是四川省金堂中学的一节高中地理课。新高考政策出台后,金堂中学作为
当地高考成绩最好的学校之一,率先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原有的知识讲授和强化练习的
基础上,更加重视将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教材考点和真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提升学生
的应考能力,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中地理教学的新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金堂中学的刘伟老师设
计了一场模拟的“乡村农产品推介会”,以此让学生了解与农业相关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和经济环境等各项因素。
首先,刘老师让学生在预习教材内容后,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活动:在网络上对金堂脐橙
种植进行资料收集和文献查阅;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线路;分组实地走访金堂县三溪镇,了
解脐橙的生长习性和脐橙种植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依据调查结果填写调查问卷;访问果农和
政府相关人员,了解脐橙的销售状况、提升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的措施;同时根据实践过程中
发现的其他相关的地理问题进行访谈,做好访谈记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