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抑制”理论开始,众多的心理学家指出,强加给孩子的严格自律要求会给孩子的情感与

行为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类担忧又在当代众多良莠不齐的养育文章中被进一步夸大,造成

了父母对专断型养育副作用的深切担忧。

然而,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流行真的是因为专断型养育本身有多么不好,给孩子造成了多

么大的身心伤害吗?我曾经在一个校长培训班做讲座,一位校长提出疑惑:为什么我们这一

代小时候经常被父母责罚,但是我们的身心还挺健康,还特别勤奋、上进、抗挫折能力强,

而现在我们强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孩子却越发脆弱,说不得、骂不得,稍有一点儿问题

就会情绪崩溃?

其实,发展心理学对专断型养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心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社会特有的。

在现代社会中,独断专行的父母是少数,但想一想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的成长年代,由于专

断型养育是主流,他们很少会因为偶尔挨了一巴掌就认为受到了羞辱和虐待。

现在的孩子不再接受简单粗暴的责罚,不是孩子变脆弱了,而是现代社会的亲子交流模

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专断型养育的式微,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作为一种养育方式存在局限性,其中也有深厚的

经济根源,尤其受到人才需求变化、收入水平差异、经济发展形势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在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之前,社会阶层难以逾越。孩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要与父母一起生

活,所有家庭成员通过紧密协作为家庭提供服务。这时候,孩子的服从显得尤为重要,独立

和质疑的精神反倒可能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

然而在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社会分工变细,社会流动加剧,成年后的子女会远离父

母求学和工作,不再子承父业。于是培养一个人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越发重要。与此同

时,工业、农业之外的第三产业,如服务业和娱乐业的兴盛,让人们逐渐重视想象力和创新

意识,而不再强调按部就班。

在此时代背景下,专断型养育被普遍认为会限制孩子的选择,阻碍孩子的探索,扼杀孩

子的独立性和内在潜能,因而遭到人们的抛弃。社会风气也由打骂孩子司空见惯转为一边倒

地反对体罚了。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的作者总结道: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句古老的谚语总结了几个世纪以来育儿的自然方式。体罚以各

种各样的形式出现,无论是“打屁股”“扇巴掌”“掴耳光““挨板子”“抽皮带”还

是“挥鞭子”,并且一度成为家庭和学校里教育孩子的常规手段。

…………

德普克,齐利博蒂.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M].吴娴,鲁敏儿,译.上海:格致出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79-180.——编者注

对于体罚的态度仅仅在几代人中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更久远的年代,家长认

为体罚没有任何问题,并且采取了当时专家们推荐的“铁腕”方针。来自各个阶层的父母们

认为坚持他们的权威是家长责任的一部分。那种应该说服孩子相信成年人所说的是正确的想

法对于我们的祖父母来说听起来很陌生,甚至可以说是奇怪。他们的观点是:孩子只是孩

子,他们年龄太小,无法理解,但一旦长大,他们就会感激父母的严格教养。

在过去短短几十年间,赞同打屁股的父母的比例在全球普遍下降,尤其在受过更多教育

的父母中,支持体罚的比例就更低。

德普克,齐利博蒂.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M].吴娴,鲁敏儿,译.上海:格致出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203.——编者注

(这是因为)在技术发展较慢、职业流动性差的社会,大多数孩子遵循了子承父业的职

业选择模式。这使得父母可以教授子女需要掌握的知识并直接控制子女。此外,子女从脱离

父母的掌控中收获甚少而且往往损失很大。在这样的社会中,服从相比独立性和想象力更被

高度重视。低技术变化率以及低职业流动性是整个前工业化时期所有社会的特征。相比之

下,在高职业流动性和高社会流动性的现代经济体中,孩子从独立中获益更多。因此,专断

型教养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变得不那么有用。相应地,我们观察到专断型教养方式的受欢迎

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而下降。

此外,经济形势和家庭收入也同样影响着养育方式。总体来说,经济形势越好,养育密

集程度越低,父母对子女的管控越少;反之,经济形势越差,则养育密集程度越高,父母对

子女的管控越多。

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的失业率和收入差距达到历史低点,放任型养育大行其道,因

为对社会充满安全感的父母相信孩子一离开学校就能找到工作,无须太过担心。而在经济形

势不佳、就业压力增大的当下,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Amy Chua)的著作《虎妈战

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让欧美父母开始思考不同管教方式的差异

与优劣。

尤 其 是中 国、 新加 坡 等 亚 洲 国 家 的 学生 在 历 年 的 国 际 学 生 评 估 项 目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中都表现优异,这种国

际对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他文化背景的父母放弃放任自流的养育方式,转而采用更加严

格的养育方式来保障孩子学业上的成功。

由此可见,“讲道理”固然好,“打屁股”也不见得就一定会造成孩子的身心问题。只

是,在父母认为打骂孩子没有问题的时代,孩子往往有很多自由时光和童年玩伴,现在却只

剩下课业与考试。如果这时父母还不能理解、宽慰,反而一味地打骂、苛责,那就会加重孩

子的心理负担。

迷思三:培养孩子的哪些品质最重要呢?

该调查会让受访父母从独立性、勤奋、责任感、想象力、对他人的宽容和尊重、节俭、

决心和毅力、宗教信仰、无私和服从等选项中最多选择5项,由此判断父母最重视培养孩子的

哪些品质。

父母养育理念同样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世界价值观调查

(World Values Survey, WVS) 发现: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的父母,往往会强调勤奋

的重要性;而在收入差距较小的国家,父母则更重视独立性和想象力。例如,认为勤奋是一

种重要美德的父母,在美国的比例为65%,但在北欧国家这一比例低至11%~17%,即便以努力

勤勉著称的德国人,也只有低于30%的父母赞赏勤奋的品质。与此相对,北欧的父母高度重视

独立性和想象力,接近80%的父母认为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50%左右的父母认为想象

力很重要。而在一贯崇尚自由和创意的美国,重视想象力的父母仅有30%左右。

但有意思的是,美国有不到60%的父母将独立性视作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低于我国接近

80%的比例。这也说明中国正在纠偏父母过度养育的问题,新一代的中国父母对独立性的认可

已经跻身世界最前列,仅仅低于一些北欧国家和日本、德国,远超荷兰、加拿大、英国、美

国和俄罗斯等。

社会阶层也同样影响着养育理念。我们现在经常听到提倡“贵族精神”和精致生活的论

调,父母花大价钱让孩子学钢琴、学舞蹈,甚至上一些所谓的“名媛淑女培训班”来规范孩

子的言行举止。但如果我们没有对“贵族精神”的清醒认识和对自身家庭教育诉求的理性分

析,这种培养方式可能是相当不明智的。

在《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里,作者总结了“有钱有闲”阶层和工薪阶层养育

理念的差异及原因:

德普克,齐利博蒂.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M].吴娴,鲁敏儿,译.上海:格致出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286, 288, 294.——编者注

由于努力工作不会在未来带来高额的经济回报,贵族父母几乎没有动力给孩子灌输职业

道德。做相反的事反而会有回报,即教导孩子享受优雅的休闲活动,比如让男孩打猎或让女

孩学习音乐。这样的休闲技能之后会在提升社会阶级和择偶上发挥作用。……在孩子应该学

的内容上给出了相反的策略——工人阶级是勤奋和克己,而贵族则是优雅从容的品味。……

贵族不仅教导孩子享受休闲,而且缺少对耐心和节俭的重视。

OECD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简

称,该组织的调研覆盖了当前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编者注

除了经济激励和社会阶层的影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也显著影响着教育价值观。研究表

明,在OECD 国家,受教育程度越低的父母越强调服从的重要性,而拥有本科以上教育程度

的父母却不太可能认为服从是一个需要灌输给孩子的重要观念。

虽然表面上看,父母可以自己决定重点培养孩子的哪些品质,但实际上,父母的养育重

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时代的经济状况和文化环境。所以,“直升机父母”不应该成为

一个贬义词,我们也不必为自己是“直升机父母”而感到愧疚和焦虑,它不过是当前时代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