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家庭教育大有可为。我推荐父母们读读《更少但更好的

养育法》这本书,相信不少困顿都能迎刃而解。

唐朝纪

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原副书记

四川省教育厅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厅长

前言

“双减”时代,养育如何“减量提质”

父母在养育中常常面临诸多困惑。小一点的困惑可能是:给孩子报什么培训班?该不该

陪孩子写作业?大一点的困惑可能是: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如何帮孩子学会整理?当和孩

子意见相左时,是尊重孩子的意见,还是坚持自己的权威?可能不少父母还想知道:如果家

庭成员之间的养育理念不一致,甚至存在根本分歧,到底应该听谁的,如何判断哪种理

念“更好”?

不少父母躲不过“内卷”的裹挟,又下不了“鸡娃”的决心,被迫不断地在“躺

平”和“卷起”之间做仰卧起坐,戏称自己过着“45度人生”。

当前养育一个孩子所需的巨大投入,又使采用不当养育方式导致的沉没成本过于高昂。

如今,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到大的吃穿用度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因此孩子被

戏称为“四足吞金兽”。为了拼出“牛娃”,父母所需投注的精力和时间不可估量,甚至要

牺牲本来不错的职业前景。

为什么我们的上一代在养育我们的时候没那么费劲呢?放学后,我们可以在家附近闲

逛、吃小吃,似乎不用父母过于操心。为什么现在,即便“双减”减掉了书面作业,孩子回

到家依然要被父母安排各种学习任务?

在教改之下,父母如何能把握住教育的核心问题,深刻认识“双减”时代的养育关键

是“减量提质”,并且真正掌握“更少但更好的养育法”呢?

其实,父母不需要了解教育学繁复的研究过程和庞杂的论证方式,只需要利用教育学已

有的研究,建立清晰的养育标准和尺度。每本书都应该有它的使命。我写这本书是希望站在

教育学者和妈妈的双重立场上,与迷雾中的父母一起穿越养育中纷繁复杂的“术”,把握养

育中贯穿始末的“道”,帮助中国父母不跟风、不贴标签、不较劲,在养育中做出更省力、

更有效的决策。

做“虎妈”还是“猫爸”,是“鸡娃”还是“佛系”?

第1章

父母的六大迷思

本书先从父母当下最常见的六大迷思切入,带父母审视六个重要养育问题:教育内卷是

中国特色吗?“讲道理”一定好过“打屁股”吗?培养孩子的哪些品质最重要呢?家庭教育

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吗?提升学习成绩主要靠多练习吗?素质教育就是不讲成绩吗?

迷思一:教育内卷是中国特色吗?

在《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Primates of Park Avenue)一书中,作者对美

国纽约上东区妈妈们的学区房争夺战、入学大战和家委会较量,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其

实,如果把书中的背景换成北京的海淀区或者上海的徐汇区,情节几乎可以不用改动。在中

国大城市的教育高地,父母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抢夺和在养育上的投入与美国别无二致。无独

有偶,印度的大热影片《起跑线》(Hindi Medium)也描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入学大战,只

不过是发生在印度的孟买。

数据统计显示,近几十年来,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养育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例

如,与1975年相比,美国的父母2005年在孩子养育上平均每周要多投入6小时,相当于每天增

加了将近1小时的养育时间。同样,荷兰的母亲每周花在养育上的时间增加了4小时,父亲也

多花了3小时;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父母花在养育上的时间都有增加。

为什么父母在养育上的投入有如此显著的增加?其实这种变化并非源自个别父母的意

愿,也不是因为同侪之间的裹挟,而是由于时代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不同工作岗

位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加剧,而这种待遇的不平等又与受教育水平紧

密相关。尤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的工资显著高于仅受过高中教育

的劳动者。

“直升机父母”指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周围的父母。这类父母在养育中会时刻监控

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希望帮孩子扫除可能出现的所有障碍。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

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园丁与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一书中对这种

养育方式做了深刻剖析。该书的中文简体字版已由湛庐引进,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23年5

月出版。——编者注

在《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Love, Money & Parenting)一书中,两位美

国教育经济学教授分析,是教育投入回报率的提高导致了父母对抚养子女的重视程度的上

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人都能顺利找到一份收入差不多的工作,因此,父母都不怎

么为子女的教育操心,也很少逼迫孩子学习,或者公开炫耀孩子学业上的成就。然而现在,

父母越来越相信孩子未来能否成功将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成果,密集养育方式和“直升机父

母” 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追溯我们上一代成长的社会环境,他们的父母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意愿逼迫他们努力学

习。因为那时候人们的职业选择很有限,不同职业的工资收入差距不明显,人们也没有经济

条件在子女教育上高投入。而现在,收入不平衡加剧,教育回报率增高,以及家庭中子女人

数减少而导致的机会成本增加等一系列因素,使得父母越来越担心孩子的学业表现,试图通

过增加时间、精力、金钱等各方面的养育投入保障孩子的学业成功。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国

家一再“双减”,父母还是会感到焦虑。

这也同样解释了为什么在芬兰、瑞典等国家,孩子们的童年更加轻松、愉快,因为这些

国家普遍社会收入差距较小。放眼全球,随着社会收入差距的逐渐增大,德国和瑞士的考试

和选拔方式已经开始让父母无法“躺平”了;在英国,父母和学校的管控也正在变得越来越

严;在美国、印度、法国这些竞争一贯激烈的地方,密集养育方式非常普遍。而中国也遍布

着相信教育回报、愿意在养育上投注时间和精力的父母。

除了经济原因,不同的文化传统、政治环境和教育制度也会影响父母的养育投入。一般

来说,在像芬兰、瑞典这样学校教育水平差异越小的国家,父母承受的竞争压力越小,越倾

向于采用非密集的养育方式,成为放任型父母。反之,在拥有常春藤盟校的美国、设置了211

和985大学的中国,父母抢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这种竞争甚至延伸至小学、

中学,这些国家的父母有更大的压力和动力采取密集养育方式。

“中年老母”是由一批做母亲的女性群体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自我调侃而形成的概念,主要指

居于城市、受教育程度较高、生育年龄略晚、高度重视子女教育,又会在养育压力下感到焦

虑的女性。——编者注

中国的父母非常不容易,尤其是母亲。她们甚至自诩为一个“新物种”——“中年老

母” 。然而,教育内卷并非中国特色。力所能及地关注和支持对孩子的教育,是全世界明

智的父母都会做的事。父母只有承认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包括金钱、时间、精力)是必须

的,不再牢骚满腹、愤愤不平时,才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去思考和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和家庭的

教育投入。

迷思二:“讲道理”一定好过“打屁股”吗?

养育方式和养育投入一样,受不同时代的制约。在18世纪以前,父母大多信奉孩子必须

顺从父母的权威。据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观察,在1770年之前,给出养育建议的200位人士之中

仅有3位没有建议父亲打孩子。可能在有些父母自己的儿时记忆中,挨打挨骂也是家常便饭。

然而,这一局面被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打破了。他在著作《爱弥儿》(Émile)中提出成

人要避免干涉孩子的自由和幸福,应该尊重和顺应孩子发展的天性和规律;成人的任务不过

是为孩子创造学习的机会和环境;当孩子犯错时,成人应该予以纠正,但干预的方式应该是

建设性的、友好的,而不应是惩罚性的。这些在《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这

类当代养育畅销书中的主要观点,其实早在1762年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在此之后,大批教育

家,包括蒙台梭利、福禄贝尔、杜威、马斯洛、罗杰斯、陶行知、陈鹤琴,以及中国当下养

育书籍的作者们普遍持有类似观点。这类观点所代表的思想在教育学中被统称为“人本主

义”,核心是提倡以人为本,要求理解和尊重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顺势而为。它对应的往

往是宽松的、注重和孩子讲道理的养育方式。

用今天流行的养育概念来说,人本主义出现后,整个社会的专断型养育逐渐被放任型养

育和权威型养育取代了。尤其是人本主义教育观也得到了心理学的支持。自弗洛伊德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