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再热,一顿饭竟然反复热了六次。每当我回忆起这些,一方面心疼父亲的付出,一方面也
对吃到想吐的感觉心有余悸。
但我为人母后,在喂养自己的孩子时,完全忘记了小时候被强迫的痛苦,反而觉得孩子
把大人安排的食物吃完天经地义。
直到有一次朋友看到我非让孩子把饭吃完,对我这种行为表示了质疑,我才恍然大悟自
己也在用老一套养育孩子。我更诧异地发现,有很多家庭并没有强迫孩子把饭吃完的习惯,
都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胃口吃。
我查阅了相关书籍,才发现大部分儿童保健方面的专家都不建议强制孩子进食:一方
面,不同孩子的食量本就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成人为孩子安排的饭量其实都是依据自己的
主观经验设定的,无法准确符合孩子的真实需求,所以大可不必让孩子勉为其难地顿顿吃
光。甚至不少专家还建议为孩子吃饭设定一个时间限制,例如半小时内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吃不完就把饭拿走,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自主体验中感知饥饿和饱胀,同时学会吃饭不拖拉,
否则就会饿肚子。
如果我能早用“我会如何对待童年的自己”这个想象来梳理成长经历,儿时印象深刻的
被迫进食的痛苦,应该是可以立刻被记起、被觉知的。那我就可以通过思考和比较,停止继
续以这种毫无必要的方式来对待我的孩子。
四个步骤:激活—感受—改写—验证
“我会如何对待童年的自己”,这个想象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帮助我们面对和梳理自己被
养育的历史,通过重新感受和思考,对自己进行疗愈的同时,阻断不当行为的代际传递。为
了让这个想象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我们可以遵循“激活—感受—改写—验证”四个步骤。
首先,长期记忆的提取是需要条件的,直接回忆童年,除了一些印象极其深刻的事件,
我们可能只能得到大体的脉络和一些模糊的印象。但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利用关联情景,就容
易激活记忆路径,回想起更加丰富、详尽的儿时画面。例如,儿时居住过的街道就是一种刺
激,让我想起了更多的童年往事。此外,还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翻看自己儿时的老照
片,一张一张的照片可以帮我们推开一扇又一扇的记忆之门,让我们想起一段又一段的成长
经历。
其次,儿时记忆被激活之后,我们可以用心地去回溯当年的各种体验,留意和发掘一些
淤积在内心的伤痛,把它们从遥远的记忆和潜意识的暗夜中拉出来,重新感受,就像我回忆
起被父亲逼迫吃饭的过往。
再次,在看到自己的伤痛及其成因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比较来改写自己的行为模
式。例如,当我想起被强迫吃饭的难受,我就可以开始思考逼孩子吃饭是否必要。我可以通
过观察他人的养育模式,或者查阅相关资料,又或者听取专家建议,来破除我认为强迫孩子
吃饭天经地义的执念,从而改写自己逼迫孩子吃饭的下意识行为。
最后,我们还可以将想象与实践相结合来验证自己的改写是否正确有效。我们可以设想
如果回到过去,以改写后的方式来对待儿时的自己,是不是会解决当年的许多困扰。更重要
的是,我们要在当下的亲子互动中去切身感受,以改写后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是否更轻
松、更愉快、更配合,是不是更好地解决了亲子之间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假想如何对待
童年的自己要达成的最终目标。
育婴室的天使
当然,我们的成长经历中不仅仅存在幽灵似的伤痛记忆,一定也存在天使似的愉悦记
忆。所以当梳理童年经历时,不仅要发掘出那些令人不快、需要改写的经历,也应该记住那
些因被善待而倍感温暖的瞬间。比如,虽然我小时候常被骂,甚至不时挨打,但每次被打骂
之后,当天晚上睡觉前,父亲一定会来到我床边,温情而真诚地跟我道歉,有时也说一些鼓
励的话,让我紧绷一天的神经和郁结一天的坏情绪,随着委屈的泪水畅快地排出体外,最后
带着一种相互谅解的轻松情绪开心地睡去。
这些瞬间让我们回忆起过往的种种不完满时,不去抱怨指责父母;让我们在承认缺憾,
接受父母不完美、不正确的同时,能够感恩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只有内心接纳和谅解了自己
的父母,我们才能把注意力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上,转移到对自己的自我体察和行为改写
上。所有的父母都曾经是孩子,所有的孩子也都终将长大成人。带着这样澄澈的心境,才有
利于我们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不再拧巴,不再较劲。
养育干货笔记
· 父母要想不再和孩子拧巴,可以先回到过去,解决自己童年的拧巴。
· 可能在我们的童年里并没有严重的创伤,却存在一些让人难过和遗憾的养育行为,
正在被我们不自觉地承袭过来,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附录
薛巧巧老师的养育资料馆
建立清晰的养育标准
· 《园丁与木匠》,艾莉森·高普尼克 著
· 《什么是最好的父母》,河合隼雄 著
· 《陪孩子终身成长》,樊登 著
· 《不管教的勇气》,岸见一郎 著
认清自己的养育偏好
· 《学习的战争: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KBS《Homo Academicus》制作团队 著
· 《正面管教》,简·尼尔森 著
· 电影《死亡诗社》
·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
·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避开流行的养育陷阱
·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 Martin) 著
· 《让孩子远离焦虑》(Freeing Your Child From Anxiety),塔玛·琼斯基
(Tamar Chansky) 著
· TED 演 讲 《父 母 如 何 影 响 孩 子 成 长 背 后 的 科 学》
(The Science Behind how Parents Affect Child Development), 宗 像 裕子
(Yuko Munakata)
· 电视剧《小舍得》
培养自主学习的孩子
· 《人是如何学习的》,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 编著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金伯莉·布雷恩(Kimberley Blaine) 著
·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Brain Briefs),阿特·马克曼(Art Markman) 著
· TED演讲《学校如何扼杀了创造力?》,肯·罗宾逊
合理规划教育投入
·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马赛厄斯·德普克(Matthias Doepke)和法
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 著
· 《不平等的童年》,安妮特·拉鲁 著
· 《准备》(Prepared),黛安娜·塔文纳(Diane Tavenner) 著
真正读懂孩子的行为
· 《自控力》,凯利·麦格尼格尔 著
· 《上瘾》,尼尔·埃亚尔 著
· TED演讲《出人意料的工作动机》,丹尼尔·平克
· 电影《逃学外传》
用沟通实现轻松养育
·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 著
· 《父 母 的 语 言》, 达 娜 · 萨 斯 金 德 (Dana Suskind)、 贝 丝 · 萨 斯 金 德
(Beth Suskind)和莱斯利·勒万特—萨斯金德(Leslie Lewinter-Suskind) 著
· 《不吼不叫》,罗娜·雷纳(Rona Renner) 著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
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 著
建立养育的新视野
· 《女性的英雄之旅》(Motherhood),莉萨·马尔基亚诺(Lisa Marchiano)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