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张德芬 著
· 《跟巴黎名媛学到的事》,珍妮弗·L.斯科特(Jennifer L.Scott) 著
跋
该放手时就放手
1987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我在《成都日报》的《苗地》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
《我的假小子》的散文。其中有这样的描述:你根本闹不清楚,站在你面前的这个小不点儿
一分钟之后,会在何地用何手段给你弄出些什么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来。放学路上,常常不
是为从她衣兜里掏手绢时掏出了蜈蚣、蚯蚓之类而骇得心惊肉跳,就是为她把不愿穿的衣物
暗暗弄出几个大洞而气得目瞪口呆。
不错,这个“她”,便是本书作者,我的女儿薛巧巧。
光阴如梭,笑谈间三十六年如白驹过隙,然而有时错觉会把时空胡乱地拼糅在一起让人
产生幻象。你会把许多年以前的记忆与眼下的某些场景叠加,会把女儿的童年与孙儿的童年
叠加,会把孙儿进校门的背影当成女儿当年初入学堂的背影。一转眼,那个一会儿嚷嚷着要
给太阳公公安个开关,让全世界的夜晚都不用点灯,一会儿又要给解剖得支离破碎的麻雀装
上电池,企图使其驱而动之的黄口小儿,竟成了可以著书立说的学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也
算得上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
曾有笑话说,古时候公子从学堂归来,把书包一甩,指着满屋的人说:“凭什么一家子
吃饭,就我一个人念书!”现今的孩子与他们的父辈祖辈相比,在启蒙岁月的辛苦程度不能
同日而语,而比他们更辛苦的应该是他们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当今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值远远超过他们自己的父母当年对他们的期望值,这就给他们的焦虑埋下了伏笔。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孩子们一睁眼就搭上了飞速前
行的列车,起跑线、升学率、奥数尖子班……想想都觉得头大,欲置身事外?难!
就女儿来说,由于入学年龄偏小,她在初小阶段几乎都处于懵懂的状态,家长们忙于工
作和生活也无暇顾及太多,仅仅凭着从《为了孩子》杂志里学到的一知半解,在放学路上喋
喋不休地对她灌输,陪她读完了小学。对于其间她所经历的成长烦恼和人生喜乐,我们是无
从知晓的。那时,我们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都不能与今天的年轻父母相比,这也是我到古
稀之年仍觉得歉疚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阅读本书之后,我更加感到,教育作为一门科学,
竟然有如此繁多的玄机。
从国内到国外,由研究生到博士生,多年研学,数载实践,潜心比较,传道授业,女儿
可以称得上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了。可是,当她当了妈妈以后,她与其他家长所感受到的焦
躁、疑虑和困惑是一模一样的。正是因为如此,这部心得式的读物才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孩子的起跑线应该是父母的格局,做一个
学习型家长、成长型家长、身教型家长和慎微型家长,鼓励不刻薄、助长不拔苗、引导不决
策、放松不放纵,牢记“成人退一步,孩子进一步,方为成长”,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也
许养育的效果会更加明显一些。
当然,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家庭对养育模式的理解是各不相同
的,因此理论的指导作用还要通过反复实践来验证,而跟进这些建设性意见又是一个长期的
动态总结过程。所以,如果父母可以将这本书当作善意的提醒和会心的忠告,在读完以后,
结合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认知逻辑,梳理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我想作者的心血就算不
白费了。
薛建明
后记
孩子终将走出自己的路
在本书的最后,我想分享一篇TED演讲——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研究发展认知神
经科学的心理学教授宗像裕子的《父母如何影响孩子成长背后的科学》。
这篇演讲说到,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一切。而各类养育书籍都声称,
能够为父母每天都要面对的艰难决策提供一种最优选择,并向父母解释他们自己是如何塑
造、被什么塑造的。然而,养育书籍中存在着大量相互矛盾的主张,唯一不变的信息是:只
要孩子没有获得成功,那一定是父母做错了什么。在这种假设下,大部分父母感到非常焦
虑,并感觉自己随时受到评判。正如一项针对数千名父母的调查显示的,有90%的母亲和85%
的父亲感觉自己受到评判;接近一半的父母感到自己的养育方式随时随地暴露在身边人的评
判中,这些评判者当中既有亲人朋友,也包括完全陌生的人。
那父母的养育方式到底能不能影响孩子,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又能影响孩子的什
么呢?对于这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数据说话。演讲中,裕子分享了两个基
于实证的研究。第一个研究涉及数百万个孩子,既包括普通的兄弟姐妹,也包括同卵和异卵
双胞胎,他们或在一起长大,或被分别收养。研究考量了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类因素,包括父
母的养育模式、先天遗传及成长环境等,结果显示:在同一个家庭,或者说同一种养育模式
下长大的兄弟姐妹,和在不同家庭,或者说不同的养育模式下长大的兄弟姐妹,在成就感、
幸福感、自立性等方面并没有呈现出太大的差异。例如,如果一个孩子一出生就被带走,而
这个孩子的另一个兄弟或姐妹则被送到另一户人家养育。我们一般会认为,比起在同一个屋
檐下长大的,被分别送到不同家庭的两个孩子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性。然而结果并不是这
样:在一个家庭中长大,和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的兄弟姐妹,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或者共同性
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还有一则叫双生子“吉姆兄弟”的心理学实验:一对双胞胎兄弟幼年分离,成年再聚。
虽然他们成长于不同的家庭,结果长大后习性相似,连抽烟、喝酒的方式,老婆、小孩甚至
宠物狗的名字都一样。虽然每户家庭在管束孩子的理念、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不同的
养育方式似乎并不会对孩子的成长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除此之外,裕子还分享了2015年
的一项整合研究,这个研究跨越39个国家,追踪超过1400万对双胞胎,涉及数千个调查结
果。这项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模型大部分都仅和遗传相关,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结
果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或者,换成裕子在演讲中的话来说:父母养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
响,就像是蝴蝶效应当中那只挥动翅膀的蝴蝶对加勒比上空形成的飓风的影响一样,虽然是
肯定有影响,但其具体路径却又是不可预测,也难以破解的。
尤其是考虑到这样一种状况,父母的同样一种行为,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起到的作用可能
完全不同。正如裕子所说:同样是父母为孩子做计划、做安排,在某些孩子身上,他们会觉
得父母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支持,而另一些孩子会认为父母的管控令人窒息;同样是父母询
问孩子朋友的情况,有些孩子会觉得父母很关心他们的生活,而另一些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多
管闲事;同样是父母离异,有些孩子会把这看成是一场巨大的悲剧,而在另一些孩子的眼
中,却可能是一场彻底的解脱。
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我和我的好朋友都上全托幼儿园,星期一到星期五都在幼儿
园,只有周末才被父母接回家。我的父母和好朋友的父母都喜欢在接人时迟到,我们经常看
着身边的小朋友陆陆续续走了,最后只剩下我们两个。但当我回想起这段往事时,我记得的
是我因为可以在幼儿园多玩一会儿,甚至能去老师家蹭根冰棍而感到欣喜;但我好朋友的印
象就是凄风苦雨,分外煎熬,觉得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被扔在了幼儿园,就算老师拿零食给
她吃,她也觉得有一种被可怜的失落感。同样是读全托幼儿园,我因为可以晚上和小朋友们
睡在一起而分外开心,十分享受;而我好朋友就只记得离家的不适和强烈的思念。我俩有相
似的经历,却产生迥异的体验。
既然同样一种养育方式,或者相类似的成长经历,均因对象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那
哪里又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呢?当然,裕子是一名专门研究养育方式和儿童发展
的心理学家,她分享这些数据和案例不是要让我们认为研究养育方式毫无意义,而是想让我
们以一种开放的、健康的心态去看待养育。她为父母提了三条建议:第一,要知道父母对孩
子来说的确很重要;第二,要知道父母的影响是复杂而难以预测的,所以停止责备自己,停
止责备自己的父母,也停止责备其他人的父母;同时,接受父母虽然能够影响,但是无法控
制孩子选择的现实。第三条建议关乎养育的真谛,即在此时此刻,爱自己的孩子,体会每个
时刻的重要性,关注每个时刻在当下对父母和孩子产生的意义,而不是这些时刻对孩子未来
产生的影响,因为未来其实并不可知。
这个建议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把我们的注意力从遥远而不可控的未来,拉回到每一个具
体而真实的当下,让父母活在当下,保持正念,关注亲子互动的每一个瞬间。当下才是我们
真正能够把握,也最该把握的。
裕子在演讲的最后说:如果我们可以拥有活在当下的正确态度,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