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了一些孔。演奏的时候,按住不同的孔,管中流动的空气的量会

有区别,形成的共鸣也会不一样。但是对你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声

音富于变化,显然不能采取同样的手段。于是,控制你自己的声带

调节声音,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变化中的声带,就不只是像簧片了,而是更像弦乐器上的琴弦。

若是你去弹奏一把二胡,就会发现它的变化奥秘——借助于一只手

按住弦的上方,就可以调节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这样一来,琴弦

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手举得越高,振动的部分放得越长,琴声就

会越低沉。不仅如此,琴的声音有时候会出现异常。有经验的琴师

会调节琴弦上的旋钮,琴弦则会紧绷或松弛,音调也随之而变。琴

弦拽得越紧,琴声就会越高亢;反之,琴声则更低沉。

声带也可以实现类似的变形,只是变化更为多端。

你的声带实际上有两片,它们就像是喉咙的两扇门。这扇门也被称

为“声门”。当你正常呼吸的时候,声门会保持敞开,宽度大约在

13mm,气体便可以非常顺利地通过。此时,你只会听到轻微的气流

声。如果你需要深呼吸,那么声门也会开启得更宽一些,容纳更多

的气体通过。而当你需要发出声响时,声门便会关闭,只留下两3mm

宽的小缝供气体通过。此时,被压缩的气体会因此产生更高的压

强,气流的速度也会加快,由此形成冲击力便会让声带振动。

这一开一关,动作固然很简单,但它却是在狭小的喉部完成的,而

且还不能出错,否则便会影响呼吸。得益于现代仪器的观察技术,

对于这个过程,人类如今已经略知皮毛。声门的控制,至少需要三

块肌肉才能完成,其中一块主管声门的开启动作,两块主管声门的

关闭动作。除此以外,还有一对被称为环甲肌的肌肉,就像调节琴

弦的螺栓那样,可以拉长声带,使声带变得更紧,从而提高声音频

率。而声带的主体也是一块肌肉。这块肌肉通常被叫作声带肌。它

既可以在其他肌肉的调动之下产生开合或者拉伸的作用,自身也可

以收缩或舒张。可以说,声门就是由一块块肌肉精确控制的二胡,

它可以自行调节琴弦的松紧与长短,控制气流,发出各式各样的声

音。

所有的肌肉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声带上的肌群也不例外。没错,

又是蛋白质,承担着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

你或许不知道,汉语“丝竹”中的“丝”之所以被用来指代弦乐

器,就是因为早期的琴弦真的是用蚕丝制作的,这一技法流传到现

在仍然没有消失,而蚕丝的主要成分,恰恰也是蛋白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的喉咙还真的像是一支管弦乐队,呼吸的气体

和蛋白质构成的声带交织在一起,声音便由此产生。而你的耳朵,

正如前面所说,就像是一位打击乐手,一直在给你指挥节奏。于是

你就在鼓膜的指引之下,笨拙地指挥着你的管弦乐队去模仿这些声

音。尽管你此时还不是一位优秀的演奏家,但是你的爸爸妈妈已经

感到心满意足了。

5. 快速成长

当你开始逐渐能够分辨更多的声音,也能够发出更多的声音之后,

你的人生也开启了成长的快车道。从此以后,你会捕捉爸爸在你睡

前讲故事的情绪,也会更准确地告诉妈妈你是饿了还是需要换尿

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听觉与语言的交流,你开始和其他动物产

生本质区别——你开始尝试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观。

没有人知道你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包括你自己。或许你会去

想,为什么你和这个世界交流的基础,会是这些蛋白质,它们又是

被什么驱动的?每一个婴儿都是天生的科学家,都会充满一些奇奇

怪怪的问题。

不过,在真正成长之前,你还需要学会另一件重要的事——走路。

第六章

蹒跚:移动的化学反应

1. 探索更远的世界

这是你的一周岁生日。你的父母早就准备好丰盛的生日宴,还请来

亲朋好友,陪你玩“抓周”的游戏。这本是有点迷信色彩的古代仪

式,那时的父母会在孩子一周岁时准备各种物品,如金元宝、文房

用具、讨饭碗等。孩子抓到什么,就预示着这一辈子的命运。《红

楼梦》里贾宝玉在抓周时,抓的竟是胭脂,于是他的人生便总是绕

着情色打转。

但你的父母显然对这些谶纬之学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希望你健康快

乐的成长,摆出琳琅满目的礼品盒。你趴在地垫上,漫无目标地爬

向一个个礼品盒。你爬行的拙态,并不像是父母口中的“小精

灵”,倒有点像是海滩上被太阳晒得晕头转向的海龟。

你的妈妈有些焦虑,因为她想起在医院里和她一同分娩的妈妈,前

不久跟她说,孩子已经学会走路了!

“咱家孩子啥时候也能会走路呢?”你的妈妈不禁叹了一句。

尽管你现在还听不懂每句话的意思,但是这一次,你却好像明白了

什么。如果你能够学会走路,便可以探索更大的世界。于是,你试

着站了起来,摇摇晃晃。满屋子的好友都在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你,

期待你能勇敢地迈出自己的第一步。然而,奇迹并没有发生,你只

站起来几秒钟,就摔到了地垫上。

蹒跚,居然如此艰难?对此,你有些不敢相信。

然而这并不意外,哪怕是走路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很多化

学基础。只不过走路太过寻常,我们不会注意到——等到有一天需

要注意的时候,却可能为时已晚。

2. 耳朵里的平衡器

让你能够顺利走路的首要秘籍,并不是你的双腿,而是你的耳朵。

就像你现在已经知道的,传输到耳蜗里的声音,本是不停振动的空

气。耳朵的听觉,其实是你身体对机械力的响应。所以,你可以想

象,耳朵的结构对机械力有着超强的感知能力,这个能力在你行走

时也可以发挥作用。

你勇敢地站了起来,虽然颤颤巍巍,但至少没有立刻摔下去。你的

身躯不停地晃动,由此带来了不同维度的加速度。

十几年后,你会在物理课上重新听到“加速度”这个物理量。加速

度可用于计算星球运转的轨道,因为它是主宰宇宙运转规律的参数

之一。但是在此时,你不用想得那么复杂,只需要知道,加速度代

表的是你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比方说,当你笔挺地站好以后,

身子却突然向右歪了一下,也就是你的身体状态在左右这个维度发

生了改变,那么你就在左右的维度上获得了一个加速度。同样的道

理,当你向前倾倒,是在前后维度获得了加速度;要是蹲了下去,

便是在上下维度上获得了加速度。

17世纪时,大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他对加速度的理解,揭示出著名的

牛顿第二定律(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为F=ma,其中F代表作用

力,m代表质量,a代表加速度。这个公式说明,物体所受的力,是

自身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当然,这也是十几年后你需要学习的

物理知识,简单来说,就是加速度和作用力之间具有正比关系。当

你的身体向右倾倒时,你产生了向右的加速度,那么必然同时受到

一股向右的力,而且倾倒得越快,就说明力量越大。